| 
 
| 头部私募发行热情不减 攻守兼备应对收官战 市场震荡并未延缓增量资金的入市步伐,十月以来多家知名头部私募仍在积极发行新产品。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马嘉悦报道,10月以来多家知名头部私募仍在积极进行新产品发行,而且资金更为青睐股票多头策略产品。
 
 尽管市场近期出现震荡调整,私募发行市场活跃度却不减反增。这一现象背后是百亿级私募今年前九月平均收益率高达28.8% 的亮眼业绩表现。
 
 在四季度“收官之战”中,均衡布局成为头部私募的共识策略,他们将在科技、创新药等成长领域与有色、红利等价值板块之间进行平衡配置。
 
 01 市场回暖:私募行业重返巅峰
 私募行业在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后,终于在2025年迎来强劲复苏。
 
 去年,在市场持续下行的背景下,私募基金总规模一度跌破20万亿大关,百亿私募数量锐减至80家。
 
 然而随着A股市场今年持续走强,私募行业管理规模在今年4月重回20万亿元大关,展现出强劲的韧性。
 
 下半年以来,随着上证指数创出十年新高,市场情绪迅速升温,私募基金的发行全面回暖。
 
 02 发行热度:量化产品受青睐
 私募发行市场的活跃度近期显著提升。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备案数量达8935只,较去年同期的4718只大幅增长89.38%。
 
 值得注意的是,新备案产品数量排名前十的管理人均为百亿级私募。
 
 沪上一位百亿级量化私募人士向记者透露:“9月以来市场有所波动,但一些投资者将其看作进场机会,因此申购意愿相对较高”。
 
 目前资金更为青睐的仍是量化多头策略产品,如指数增强、量化选股等。
 
 蒙玺投资表示,近期有部分投资者对中性策略、低波动策略表现出更强兴趣,但更多的投资者对权益资产依旧保持较大信心。
 
 03 业绩表现:百亿私募收益亮眼
 发行市场活跃的背后,是百亿级私募亮眼的业绩表现。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有业绩展示的62家百亿级私募年内平均收益达28.8%,其中61家实现正收益,正收益占比高达98.39%。
 
 具体来看,7家百亿级私募年内收益在10%以内,9家在10%至20%区间,13家在20%至30%区间,18家在30%至40%区间,更有14家百亿级私募收益超过40%。
 
 分策略来看,量化私募表现尤为突出。前三季度38家有业绩展示的百亿级量化私募平均收益达31.9%,较百亿级主观私募24.56%的平均收益高出7.34个百分点。
 
 04 行业格局:量化私募成主力军
 随着市场回暖,百亿级私募扩容步伐加快。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28日,百亿级私募数量已增至108家,较9月底的96家增加了12家。拉长时间来看,今年以来百亿级私募数量已经增长了17家。
 
 量化私募成为近期百亿级私募扩容的主力。相较9月底,有13家私募挺进百亿阵营,其中量化私募共计8家,主观私募共计4家,主观+量化混合策略私募1家。
 
 具体到管理人,10月以来喜岳投资、平方和投资、上海孝庸私募、大道投资、超量子基金、诚旸投资等6家为新晋的百亿级私募。
 
 与此同时,上海新方程私募、望正资产、宽投资产、远信投资、赫富投资、旌安投资产等7家为重回百亿阵营。
 
 05 四季度策略:均衡布局成共识
 面对四季度的“收官之战”,多家百亿级私募表示将采取均衡布局策略。
 
 睿郡资产合伙人王晓明近日发表观点称,后续将在做好进攻和防守平衡的同时,继续深度挖掘市场投资机会。
 
 北京一家头部私募透露,四季度在组合构建上会保持适度均衡,组合持仓中既包括景气度仍在趋势中的资产,也包括具有景气反转潜力的标的。
 
 同时还布局了部分内需及顺周期相关、安全边际比较明显的资产。
 
 具体到行业,该私募称目前组合主要持有科技、先进制造业、泛消费及低估值的顺周期领域,如传媒、电力设备、医药、电子等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
 
 06 行业展望:长期发展前景可期
 业内专家认为,伴随着无风险收益率下行,基金业绩震荡提升,增量资金有望持续涌入权益市场,结构性行情或将延续。
 
 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分析,今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呈现“宽幅震荡,风格轮动”的格局,科技、新消费、医药等板块轮番成为行情主线。
 
 与此同时,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为不同类型的策略操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A股市场延续企稳向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私募证券行业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格局加速分化,“强者愈强”的趋势日益显著。
 
 走过行业寒冬的私募基金,正以更成熟的姿态迎接市场机遇。
 
 截至10月28日,百亿级私募数量已增至108家,较9月底增加了12家。这些头部私募机构不再盲目追逐单一热点,而是在科技与周期、成长与价值之间寻求更平衡的布局。
 
 随着无风险收益率下行及市场结构性行情延续,这场私募“收官之战”不仅关乎年度排名,更将成为检验机构投资能力成色的试金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