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化债迎实质性突破 融创方案获高票通过
面对近700亿元的偿债压力,融创中国用一纸“债转股”方案赢得了近1500位债权人的高票支持,也为行业化债提供了新范式。
10月14日,融创中国境外债重组计划会议结果出炉,1469名债权人投票赞成重组计划,赞成票人数占比高达98.5%,对应债务金额支持率达94.5%。
这一表决结果远超香港法律规定的75%门槛,满足了法院批准的核心要求。
目前,重组方案已进入最后阶段,香港高等法院定于11月5日举行聆讯,对重组方案作出最终裁决。这意味着融创的境外债重组方案距离彻底完成仅“一步之遥”。
01 化债进程
融创中国此轮债务重组顺利推进,始于2025年3月公布的境外债务全面解决方案。
根据公告,此次重组覆盖总规模约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囊括公开市场债券、私募贷款等类型,旨在彻底化解上市公司层面的债务风险。
融创中国的化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1月,公司完成了160亿元境内债的展期。
同年11月,其又通过“债转股+发新票”方式,完成百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
由于行业恢复不及预期,叠加遭遇债权人的清盘呈请,融创中国不得不寻求二次债务重组。其中,境内债的二次重组已于2025年1月完成。
与首次重组不同,融创此次境外债务重组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全额债权转股权”模式,成为首家将所有美元债券转换为公司股本的大型房企。
02 方案设计
融创中国此次境外债重组方案通过创新设计,平衡了债权人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需要。
具体来看,融创中国向债权人分派两种新强制可转换债券(MCB):一类将获分配转股价为6.80港元/股的新MCB,可在重组生效日起转股;另一类将获分配转股价为3.85港元/股的新MCB,可在重组后18~30个月内转股。
对比融创中国目前约1.5港元左右的股价,这一转股价显然较高。这意味着债主们实际上是在赌融创的未来价值,相信公司能够走出困境,实现股价上涨。
为防止债转股导致股权过度稀释,融创还推出了“股权结构稳定计划”,向主要股东孙宏斌提供部分附带条件的受限股票。
根据该计划,债权人每获分配的100美元本金的新强制可转换债券中,将有约23美元的债券发行给主要股东或其指定方。
主要股东在6年内仅获得这些受限股票的投票权等极其受限的权利,除非达到特定条件,否则不能处置、抵押或转让受限股票。
03 降债规模
如果本次境外债务重组最终成功,叠加此前已完成的境内债务重组,融创中国预计可压降整体偿债压力近700亿元,每年可节约数十亿元利息支出。
这一减负效果对融创来说至关重要。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融创中国收入约199.9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28.1亿元。虽然亏损同比减少14.4%,但资产负债率仍高达94.73%。
债转股方案虽然短期内可能因稀释风险导致股价承压,但长期看债务清零将大幅改善融创的财务结构,为后续经营恢复创造空间。
04 行业突破
融创中国的债务重组方案获批,是房地产行业化债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据克而瑞统计,当前境内外整体债务实现重组或接近成功的房企共3家,分别为融创中国、旭辉控股集团以及龙光集团。
世茂集团、佳兆业等8家企业境外债重组成功,整体共计11家房企实现境内或境外部分的债务重组。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分析指出,2025年以来,房企债务重组加速,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当前市场形势下,债权人对于债权回收的预期有所调整,相较于破产清算和资产持续贬值,更倾向于接受重组方案,以提高债务清偿率。
在本轮债务重组中,多家房企大股东通过不同方式提供实质性资金支持。
以孙宏斌为例,作为融创中国的控股股东,2021年在公司首次债务重组初期,孙宏斌就将自有资金4.5亿美元以无息借款形式提供给集团使用。
在2023年公司推出的首次境外债务重组中,该笔无息股东贷款同步转换为融创中国的股权。
05 挑战仍存
债务重组成功并不意味着企业立即恢复正常经营轨道。
业内如旭辉控股表示,公司距离真正“站起来”可能还需要三年时间。再看融创,截至2025年中期,该公司有息负债还有2548.2亿元,涉诉讼金额约1663.8亿元。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债务重组虽为房企赢得了“时间窗口”,但要真正实现经营回归良性发展,还需多重因素协同。
对于部分完成重组的企业而言,稳住现金流、确保交付、恢复市场信心才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在整体经营层面,融创采取“一项一策”推动项目债务重组与资产盘活。这意味着在总公司层面平安落地后,项目层面仍需逐个攻坚化冰。
化债只是生存之战,真正的发展之战还在后头。
对于孙宏斌和融创来说,11月5日香港高等法院的最终裁决至关重要。
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如何抓住行业洗牌后的机会,真正实现经营基本面的逆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