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名国际学员赴广西“取经” 共话药用资源保护与发展
一株草、一剂药、一个共同守护的传统医药宝库,正将中国与东盟国家紧密相连。
在广西南宁,一场以“面向东盟药用资源保护利用与传统医药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培训班近日圆满结班。来自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20余名传统医药领域官员和技术人员齐聚一堂。
作为中国科技部援外培训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为期15天的培训通过系统授课、实地考察与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为各国学员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药用资源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平台。
01 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培训课程
培训班围绕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传统医药产品研发及大健康产业发展等核心内容设置了课程体系。
在理论方面,课程涵盖药用植物种植与繁育、海洋药物研发、传统医药国际标准等前沿领域。
同时,学员们还学习了壮瑶医药特色技术和药膳食疗知识,全方位了解中国传统医药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实践环节中,学员们走访了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桂林三金药业、广西一方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和企业。
他们深入永福罗汉果种植基地、隆安桂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广西在传统医药资源保护、科研创新与产业转化方面的实践经验。
02 文化体验:从竹罐疗法到瑶药辨识
培训期间,国际学员们沉浸式体验了广西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
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学员们亲自体验了药物竹罐疗法这一壮族传统外治技法。通过实际操作,他们对壮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恰逢端午佳节,部分学员还参与了金秀“中医药康养嘉年华”系列活动,户外辨识瑶药材,亲身体验艾灸、刮痧、泡药浴等传统技法。
这些活动展示了广西民族医药文化与当地社会民俗的深度融合。
03 合作成果:十年耕耘搭建区域交流平台
本次培训班并非广西首次举办的传统医药国际交流活动。
广西药用植物园已连续十年举办此类培训,累计为东盟九国培养了600余名传统医药专业人才。
这一长期项目已成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庞清在结业仪式上表示,广西依托“一湾相挽十一国”的独特区位优势,不断深化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并取得积极成效。
04 未来展望:传统医药国际合作的新机遇
面向未来,广西药用植物园计划于2026年继续举办该系列培训,重点聚焦中药资源跨国开发、传统医药产品国际注册等议题。
这些议题正是当前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合作的关键点。
在不久前举行的传统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及东盟国家专家呼吁共建区域性合作平台,深化传统医药国际合作。
老挝卫生部传统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通沙万·森孔达拉表示:“老挝草药资源丰富,而中国在药剂提炼与临床研究方面经验深厚。期待未来老中两国共享药材数据库,合作研发适应不同地域常见病的新药。”
泰国专家则建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传统医药数字资源库,共同设立科研基金,共享资源、共建标准、共育人才。
传统医药,这一凝聚着各国文化健康智慧的瑰宝,正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天然纽带。
随着“面向东盟药用资源保护利用与传统医药发展国际培训班”的连续举办,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传统医药合作桥头堡的角色日益凸显。
未来,随着各国在传统医药标准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方面合作的深化,传统医药必将在全球健康治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