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银行股回调背后的买卖格局呈现明显分化,不同主体基于自身诉求做出了差异化选择,具体可从抛售与加仓两大阵营的行为逻辑、典型案例及市场影响展开分析: 抛售方:多元化诉求驱动减持,情绪冲击大于实质影响抛售行为主要集中在三类主体,其动机涵盖资金周转、资产重配及政策合规等多个维度:产业资本与企业股东:逢高套现缓解压力 主动套利型:部分股东因自身业绩承压选择“落袋为安”。例如横店集团在2025年4 - 5月减持浙商银行0.88%股份,其控股的横店影视等子公司过去五年业绩三负二正,减持所得用于补充经营现金流。重庆华宇则计划清仓齐鲁银行,套现约3.8亿元,该公司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8300万 - 9500万元,急需资金缓解财务压力。 资产重配型:中国人寿对杭州银行的“清仓式”减持最具代表性。作为持股16年的初始股东,中国人寿累计获得丰厚回报,而杭州银行2024年股息率仅3.77%,低于多数全国性银行,已失去长期配置吸引力,最终以“资产配置调整”为由完成最后一轮减持,套现金额达8亿元。特殊情形减持:司法与政策驱动 - 巴龙系因股份被司法强制拍卖减持银行股,长城银行则因《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的合规要求,清仓退出华西银行,此类减持并非基于市场判断,而是被动执行外部规则。短期资金:套利离场与板块轮动 - 2025年上半年银行股表现亮眼,部分活跃资金在7月分红兑现后集中撤离,转向科创、成长等高弹性赛道。叠加中证银行指数在7月11 - 25日下跌3.98%,短期套利需求与板块轮动效应进一步放大了抛压。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减持对银行经营影响有限。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除大股东大幅减持外,少量股权变动不会冲击银行基本面,且高分红、低估值的属性仍会吸引长期资金接盘。 加仓方:机构主导价值投资,长线资金持续布局加仓阵营以专业机构为主,他们依托信息优势和资金规模,聚焦银行股的长期配置价值:大型机构:AMC与外资的精准布局 AMC机构:信达、中信金融等大型资产管理公司(AMC)积极增持,核心逻辑在于银行股估值优势——多数银行市净率低于1倍,AMC配置后可将成本价与1倍市净率的差值计入当期利润,同时获取稳定分红。例如中信金融增持某国有大行股份后,仅会计计量收益就达上亿元。 外资机构:摩根大通在2025年加仓重庆农商银行,这类国际大行注重长效收益,认为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修复成效显著,高股息品种能对冲全球市场波动。此外,南下资金二季度增持H股中资行100.93亿股,持仓占比提升至21.27%,北上资金也小幅增持A股银行股5.86亿股。险资与公募:资产配置需求支撑增持 - 保险机构通过举牌和长期持仓强化布局。截至2025年6月,险资年内举牌银行股19次,持有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7只权重银行股市值超5600亿元,占非一般法人机构持仓的58%。长城人寿更是时隔8年再次举牌A股银行(无锡银行),并通过可转债转股将持股比例提升至6.36%。 - 主动偏股型基金二季度重仓银行股49.17亿股,环比增持6.64亿股,其中城商行持仓占比提升0.71个百分点至2.27%,反映出公募基金对区域银行成长潜力的认可。内部人增持:董监高与大股东力挺 - 2025年9月以来,超5家银行董监高集体增持。华夏银行董监高及骨干累计增持422.93万股,金额约3190万元;苏州银行12位高管增持60万股,耗资496万元。 - 大股东也积极跟进,光大集团增持光大银行1397万股,南京紫金投资集团通过子公司增持南京银行5677.98万股,彰显对银行未来发展的信心。 市场博弈逻辑:短期情绪与长期价值的平衡此次回调本质是短期抛压与长期配置需求的博弈。天风证券指出,股东减持更多影响市场情绪,而非改变银行股基本面。中金公司则认为,资产荒背景下,银行股3%以上的股息率和低估值属性,仍将吸引保险、AMC等长线资金持续流入。后续板块走势将取决于经济复苏力度与政策导向,若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机构加仓力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