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拓展 沪宁沿线城市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8%,在这片创新热土上,一场深层次的一体化变革正加速推进。
 
 今年10月,上海市普陀区先后与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8个城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拓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安徽各扬所长,长三角正以科技创新协同作为突破口,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01 战略意义:从经济重镇到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走廊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一体化发展关乎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构建。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串联上海、南京、苏州等经济重镇,汇聚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2024年,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城市GDP总量已突破15.9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8%。
 
 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带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区域发展战略,更是国家战略。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部署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面向“十五五”,长三角各城市正积极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引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02 法治保障:协同立法构建一体化制度基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打破行政壁垒,而协同立法为此提供了法治保障。
 
 今年7月31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
 
 与此同时,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人大常委会也分别表决通过了同名决定,共同于9月1日起施行。
 
 这标志着长三角首部以协同立法的形式针对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正式落地,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迈入法治化新阶段。
 
 此次立法实践是2023年修改的立法法将区域协同立法从地方探索创新层面提升为国家法律制度层面后,长三角的首次协同立法,为跨行政区协同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立法过程中,三省一市各立法参与方根据“立法步调一致、内容高度契合”的共识,着眼于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围绕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强制度设计。
 
 03 创新机制: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
 为促进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正在探索一系列创新机制。
 
 构建跨区域协同推进体系是关键举措。以上海普陀区为例,该区创新性地成立了“沿沪宁协同创新办公室”,并与沿线8个城市共同梳理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汇集合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311项,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需求298项,跨区域合作196项。
 
 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是另一重要举措。普陀区运行“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自7月试运营以来,已联合相关城市、院所和企业等累计发榜553条,其中30条被成功揭榜,技术交易额达1600余万元。
 
 长三角还通过组建74名技术经理人队伍,建立“百大平台”联盟,为科创企业提供仪器共享服务,强化科技赋能。
 
 这些技术经理人覆盖普陀与江苏“一区八市”,成为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科创企业技术交流、联合攻关的“科技红娘”。
 
 04 产业协同:从研发孤岛到创新共同体
 长三角地区正在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共建重大科创平台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三省一市加强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培育和支持,共同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提升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以上海普陀区为例,该区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多的优势,支持它们建设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成为各自领域的“链主”企业。
 
 上海化工研究院依托同位素研发优势,联动苏州、无锡等地单位组建“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量产用于肿瘤早筛的关键试剂,填补了国内空白。
 
 打造跨区域产业集群是产业协同的重要体现。通过“链主企业+智库+高校”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长三角形成了以智能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呈现出“研发在上海,转化在沿沪宁”的模式。
 
 2024年起,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江苏省科技厅牵头会同上海、浙江、安徽科技部门试点建设2批次共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05 要素流动:从区域壁垒到自由流通
 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任务。
 
 人才流动与共享是要素流动的关键一环。长三角三省一市加大人才支持政策的协调力度,共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它们协同引进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推进人才评价标准、职业资格、职称跨区域互认,促进科技人才有序流动。
 
 普陀区为沿沪宁合作城市引进的海内外优秀毕业生提供最长1年的租房补贴,为有短期住宿需求的人才提供单次最长1周、全年累计最长6周的免费住宿。
 
 金融协同为科技创新注入活力。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加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普陀区配套成立专项基金和服務專班,力争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资源共享提升创新要素利用效率。长三角共同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能级,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算力、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06 未来展望:从当前成果到长远发展
 面向“十五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仍有很大空间。
 
 体制机制创新是深化一体化的关键。长三角需要率先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以上海普陀区为例,该区将在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在多方面持续发力,包括聚焦产业“一幅图”,深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围绕重点产业图谱,打造一批“链式联盟”;聚焦创新“一条链”,深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等。
 
 全球化视野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要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长三角要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培育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带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带功能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孕育带功能。
 
 精细化协同是未来方向。长三角一体化需要更多类似“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精细化设计和建设,需要更多节点区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正如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所言:“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打开思路、放宽视野,把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与服务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努力把普陀区打造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
 
 从上海普陀区武宁路出发,沿沪宁线向西北方向延伸,创新要素正加速流动。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工作人员通过联合苏锡常单位组建的“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量产用于肿瘤早筛的关键试剂,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师生们正探索着政学研协同的新模式。
 
 创新要素的流动不再受制于行政边界的束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不再局限于单一城市。长三角正在书写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整合,更是制度、机制和心灵的相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