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的战略布局与实施路径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签署合作协议的背后,是全国各地正在深入推进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建设大潮。
今年2月,京津冀三地签署《京津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走深走实。
会议强调,三地宣传文化领域要在资源共享、制度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互相支持、紧密协作,形成共建大宣传、共谱文化篇的工作格局。
01 战略意义:人才引领文化繁荣
宣传思想文化人才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承载着巩固主流价值、传承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已将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合作体现了人才工作一体化的先进理念。
三地计划在机制上同心同向、一体联动,在产业上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三地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度嵌入、相互支撑。
这种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为全国范围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高层次人才引育成为各地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水平的关键抓手。
苏州、昆山等地通过特聘人才制度,面向全国引进能够引领和带动当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紧缺型人才。
这些举措不仅夯实了宣传文化人才基础,也为地方文化软实力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02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的核心环节,目前我国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多层次衔接的培养机制。
国家级人才培养工程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宣部主导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
这一工程旨在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重点选拔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四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后与“文化名家工程”合并实施,形成覆盖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经营管理等五大界别的人才培养体系。
该工程要求入选者兼具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通过特殊支持政策培养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
省级人才培养平台 则结合地方特色,打造针对性更强的培养计划。
江西省设立“宣传文化急需紧缺人才项目”,通过资助项目实施的方式培养本省文艺创作发展所急需、紧缺的人才。
河南省实施“中原英才计划”,遴选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的中原领军人才和中原青年拔尖人才。
这些省级项目紧密结合地方文化发展需求,在冷门绝学研究、媒体融合、古籍整理等重点方向给予倾斜支持。
市级创新实践 同样亮点纷呈。
苏州市推出的宣传文化特聘人才计划分为A、B、C三类,分别给予250万元、150万元、50万元购房补贴。
济宁市实施“济宁文化英才”工程,每两年选拔20人左右,培养期为4年,每年给予每位入选人才工作津贴5000元,并提供课题项目资助。
这些市级计划在支持力度上不逊于省级项目,展现了地方政府对宣传文化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
03 人才引进政策与待遇
为吸引优秀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引才政策,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待遇保障。
安家补助和科研支持 成为引才的基本配置。
昆山市对全职引进的A、B、C三类特聘人才,分别给予250万元、150万元、80万元安家补贴。
苏州市不仅提供购房补贴,还规定特聘人才可使用公积金住房贷款购买首套住房,A类特聘人才贷款额度可放宽至最高限额的4倍,B类、C类特聘人才可放宽至最高限额的3倍。
柔性引智机制 为不愿改变与原单位人事关系的人才提供了合作平台。
昆山市鼓励以契约管理为基础,以业务指导、项目合作、培训咨询等形式柔性引进人才,每年在昆山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30个工作日即可。
这种灵活性有效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共享与合理流动。
团队引进模式 逐渐成为引才的重要方式。
苏州市对宣传文化创新团队和创业团队分别给予50-300万元的项目资助经费。
昆山市要求创业团队在企业实收资本中的现金出资不少于100万元,团队带头人实际到位的现金出资不少于50万元且持股比例超过20%。
这种团队引进方式有助于形成人才集聚效应,提高引才效率。
04 青年人才培养机制
青年人才是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未来,各地纷纷建立健全青年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年龄梯度化选拔 是青年人才工作的显著特点。
江西省宣传文化急需紧缺人才项目关注不同年龄段人才发展需求。
昆山市将中青年拔尖人才(C类)年龄上限设定为35周岁,为年轻人才成长提供空间。
河南省“中原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则要求申报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一般应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
这种梯队化设计有助于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队伍结构。
专项支持计划 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大学生在线打造高校网络育人融媒体专家智库,面向矩阵单位遴选招募优秀融媒体学生编辑,为青年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济宁市“文化英才”工程在4年培养期内,除每年给予工作津贴外,还提供课题项目资助费,支持入选人才从事研究创作、技术研发、出版专著等活动。
实践锻炼平台 助力青年人才能力提升。
中国大学生在线通过组织开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我和祖国共成长”等主题教育活动,为高校青年媒体人才提供实践机会。
苏州市和昆山市则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人才成长,鼓励青年人才在文化实践一线增长才干。
05 人才培养的特色举措
各地在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多种特色举措,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
区域协同培养 开创了人才培养新路径。
京津冀三地依托协同发展机制,在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训、交流、使用等方面加强合作。
这种区域联动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人才资源互通共享。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 模式逐渐成熟。
高校在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累计有多人入选“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
中国大学生在线与高校合作共建校园融媒体矩阵,在内容、运营、校媒骨干队伍培养等方面深度融合。
分类评价机制 不断完善。
苏州市将宣传文化特聘人才分为A、B、C三类,分别对应不同的认定标准和支持政策。
济宁市则根据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经营管理、儒家文化传承传播、文化专门技术等七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
这种分类评价尊重了不同领域人才成长规律,提高了培养的针对性。
06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仍需不断创新思路,应对挑战。
优化协同机制 是未来人才工作的重要方向。
目前京津冀已建立宣传思想文化协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在具体实施层面仍需进一步细化。
其他地方也可借鉴区域协同模式,建立更广泛的人才合作网络。
提升培养质量 是人才工作的永恒主题。
“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已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实施跟踪培养机制。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强化全过程管理,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扩大国际视野 成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的新要求。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清华大学杨雪冬教授作为“四个一批”人才,主持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就是国际传播领域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
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领域人才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京津冀三地的合作实践只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的一个缩影。从中央到地方,一张覆盖广泛、层级衔接的人才培养网络正在形成。
苏州市对宣传文化创新创业团队的最高300万元资助,江西省对电影电视剧项目的30万元支持,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体现了各地对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的高度重视。
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幅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