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承中融合 新疆剪纸呈现多元文化共生的多样性 一把剪刀,一张纸,跨越了民族与地域的界限,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剪纸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讲述着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故事。
 
 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的一方小天地里,67岁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革指间银剪翻飞,飘雪般落下的纸屑中,一幅幅饱含新疆独特风韵的作品悄然诞生。
 
 她开创性地使用“点彩剪纸”技法,打破了传统单色剪纸的色彩局限。
 
 而在昌吉州文联展厅内,组合剪纸《56个民族》《脸谱》等60幅精选剪纸作品,正以“溯脉承新”为主线,系统呈现剪纸艺术的隽永魅力,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1 技艺革新:从单色到多彩的蜕变
 新疆剪纸艺术在传承中不断突破传统的束缚,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王革的创新点彩剪纸技法,在白色宣纸上构图,剪刻成型后,再用矿物质颜料点染,使剪纸画面更加华美绚丽。
 
 这种创新不仅打破了传统单色剪纸的色彩局限,更使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十三师新星市的非遗创作室里,另一种创新正悄然进行。
 
 师市级非遗葫芦雕刻传承人美丽开·穆萨俯身案前,指尖捏着一支细铅笔,顺着葫芦天然的弧线轻轻勾勒。
 
 随着笔尖游走,兵团先辈垦荒的身影渐渐清晰,宛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剪影。
 
 而乌鲁木齐的雕花剪纸传承人白丽玲,则探索出一条将纸经过层层剪刻、折叠、卷曲、粘贴后形成凹凸起伏立体效果的造型艺术之路。
 
 她的雕花剪纸融合了绘画和雕塑之美,作品饱满丰富、刀法细腻、色彩和谐。
 
 02 文化融合:多元一体的艺术表达
 新疆剪纸艺术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
 
 在王革的“丝路情”系列长卷中,她将千年丝绸之路的故事融于方寸之间:汉族姑娘携蚕种穿越风沙,将丝绸技艺传至西域;维吾尔族匠人用艾德莱斯绸编织彩虹;柯尔克孜族绣娘在帕米尔高原穿针引线。
 
 这些历史的记忆共同构成了剪纸的精髓,记载着文明交融的史诗图景。
 
 在呼图壁县,李秀英与玛纳斯县的热比古丽·买买提合作,融合汉族吉祥纹样与维吾尔族几何图案创作的作品,曾在中国民间艺术节摘金。
 
 这种不同民族剪纸艺术的交流融合,正是新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缩影。
 
 巴州州级非遗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爱凤向记者展示了正在制作的《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剪纸。
 
 这套作品共16个字,飞驰的中欧班列、欢乐的各族儿童、胡杨精神等元素蕴藏其中,生动呈现新疆历史变迁。
 
 03 传承之路:从师徒相授到多元传播
 在新疆,剪纸艺术的传承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传统的师徒相授扩展到多种传播途径并行的新模式。
 
 昌吉州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是新疆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
 
 目前,全州共有剪纸艺术传承人37位,其中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4人、昌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12人。
 
 州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昌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徐长琴已累计培训学员1.5万人次,其作品《八骏图》《五牛图》两度荣获全国剪纸大赛金奖。
 
 数字化传播为剪纸艺术开辟了新天地。年近七旬的王革,一直紧扣时代的脉搏。
 
 她紧跟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多个平台开设账号,成为新疆非遗领域率先开通直播的潮人。
 
 她通过短视频精心记录剪纸创作的全过程,娓娓讲述蕴藏在图案背后的非遗故事,以鲜活生动的呈现方式,吸引了众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文旅融合则让剪纸艺术走进了大众日常生活。在“疆来城”丝路集市王革的非遗工作坊内,俨然一个剪纸的世界——墙上、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可爱的福娃、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
 
 乌鲁木齐天山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宝建介绍,丝路集市以“体验+演播+连线”的创新模式,聚集了20余家非遗工作坊。
 
 04 教育赋能:传承的希望在年轻一代
 传承的希望,更寄托在年轻一代的身上。
 
 在十四师二二四团第一中学举办的“艺剪兵心——非遗传承人李永梅师生作品展”上,李永梅正为孩子们解读一幅幅剪纸作品背后的兵团故事。
 
 李永梅是兵团级非遗军垦剪纸的创始人、传承人,她出生、成长于八师石河子市,见证了石河子市的发展,她把对石河子市、对兵团的热爱,对老一辈军垦人的崇敬都融入剪纸创作中。
 
 “从前总以为剪纸只是春节的窗花,今天才知道,一刀一刻里不仅藏着这么多门道,还能讲述这么动人的兵团故事。”参观结束后,五年级四班学生樊博杰不禁感慨。
 
 这场展览,不仅让孩子们邂逅了非遗的工艺之美,更让他们从剪纸的纹路里读懂了“双重传承”——既是对古老技艺的坚守,又是对兵团精神的赓续。
 
 白丽玲也经常受邀在幼儿园、社区、中小学、大专院校、艺术培训机构等开展剪纸培训,连续5年跟随自治区文联石榴籽小分队到南疆开展文化慰问演出活动。
 
 这种教育赋能的方式,让非遗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05 时代印记:古老技艺讲述新时代故事
 新疆剪纸艺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积极回应时代主题,以古老技艺讲述新时代故事。
 
 在昌吉州举办的“剪刻同心·籽籽连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剪纸展中,一系列剪纸佳作引人驻足:组合剪纸《56个民族》《脸谱》,长卷《清明上河图》《龟兹苏幕遮乐舞图》,呈现本地风貌的《清代粮仓》,刻画人物故事的《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沙尼汗》,以及彰显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创作《五个共同》等,无不技艺精湛、意蕴深厚。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将非遗剪纸从墙上穿到身上”的创意服装展示,为传统艺术注入现代活力。
 
 “第一次近距离欣赏这么多优秀的剪纸作品,非常震撼!”昌吉市民张霞在参观后表示,“无论是传统题材的《八骏图》,还是表现民族团结的现代作品,都极为精美。我不仅感受到剪纸的艺术魅力,更体会到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相连的深厚情感。这样的展览特别有意义。”
 
 杨爱凤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创作的16字剪纸,则将飞驰的中欧班列、欢乐的各族儿童、胡杨精神等元素蕴藏其中,生动呈现新疆历史变迁。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剪纸的技艺特点,又注入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走进昌吉州文联展厅,市民张霞在参观剪纸展后感慨:“无论是传统题材的《八骏图》,还是表现民族团结的现代作品,都极为精美。”
 
 而在数百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大巴扎,王革的剪纸作品正通过互联网被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多国的留学生追捧,他们通过网络学习剪纸技艺,并将这些中国文化传播给当地民众。
 
 剪刀开合间,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纸屑飘落处,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华章。
 
 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剪纸艺术正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连接着新疆与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