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证监局联合郑商所举办“豫见期权”培训,助力实体经济风险管理
期货市场正从金融行业的专业领域,逐步走进河北实体企业的经营管理工具箱。
10月21日,河北证监局联合郑州商品交易所指导河北省证券期货业协会在石家庄举办“豫见期权”培训,辖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180余人参加。
此次培训是河北证监局近期为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而开展的系列举措之一。不到三个月前,该局还曾与河北省国资委、税务局、审计厅等部门联合郑商所举办期货衍生品业务专题培训班,旨在协同形成更多企业套保业务监管共识。
01 培训背景:响应国家政策,服务实体经济
“豫见期权”培训是河北证监局贯彻落实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的具体举措。
该培训旨在提升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服务河北实体经济水平,进一步发挥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功能,助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河北作为传统工农业大省,在石油、煤炭、钢铁、玻璃等大宗商品领域的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列。
其产业涉及郑商所纯碱、玻璃、棉花、白糖等十多个品种,相关行业企业有旺盛的风险管理需求。
02 内容设置:理论与实践结合,全方位覆盖期权知识
本次培训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务应用,多维度讲解期权知识要点。
具体来看,培训覆盖了市场运行情况及交易规则、期权功能及交易策略、期权常用分析指标、场外期权与含权贸易、企业风险管理及场外衍生品应用等多个方面。
为保障培训质量,主办方特邀郑商所、永安期货、中信期货、浙商期货、银河期货相关业务负责人,以及正大玻璃等产业代表进行现场授课。
这种结合了金融机构专业知识和产业企业实践经验的课程设计,使参训人员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期权工具的实际应用。
03 河北实践:企业运用期货工具已见成效
河北证监局近年来持续推动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以邢台地区的平板玻璃产业为例,作为全国平板玻璃主产地,以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已经能够自主、熟练利用郑商所的玻璃、纯碱等期货品种开展套期保值。
这些企业通过有效抵御价格波动风险,不仅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还巩固了行业优势地位,使期货市场为当地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大玻璃副总经理庞溥生分享了该企业的经验:公司明确要求在套保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和没有库存且订单十分充足两种情况下不做套保。
他强调,套保操作一定要根据企业实际风险管理需求进行,没有需求就等待时机。
04 创新实践:期货工具优化企业库存管理
期货工具的应用还帮助河北企业优化了库存管理策略。
在纯碱期货上市之前,正大玻璃一般将最低库存维持在5000至8000吨,以确保15至20天的用量需求;最高库存设定为约15000吨,以保障45天的生产供应。
纯碱期货上市后,正大玻璃对库存策略进行了相应调整,将最低库存降至3000吨,仅能满足不足8天的需求;最高库存提升至40000吨,足以支撑约100天的用量。
这一调整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占用和运营成本,提升了经营效率。
05 政策支持:多部门协同形成监管共识
河北证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北省在利用期货工具、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方面需持续加强。
相关部门需要更加科学地认识期货市场,加大对企业的推动、引导力度;
企业也要持续提升期货专业能力,更好实现风险管理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期货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对国资企业套保业务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7月份的培训特别邀请了来自河北省市两级财政、审计、国资、税务、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等100余名政府干部参加。
旨在与政府部门协同,形成更多监管共识,从而更好地支持河北省实体企业运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06 未来展望:持续深化合作,培育专业人才
河北证监局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与郑商所等期货交易所的合作,指导河北省证券期货业协会持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活动。
这些活动将夯实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实做细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政策宣讲、发展培育和人才储备工作。
同时,河北证监局还将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引导更多地方国有企业走进期货市场。
为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贡献更多期货力量。
期货市场独有的保证金、交割结算等制度较为复杂,可能给政府监管带来一定挑战。河北证监局通过联合多部门开展培训,正在努力打破这一障碍。
参训学员普遍反映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内容饱满紧凑,使大家对期权工具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掌握。
随着这些专业人才回到工作岗位,期货与衍生品工具将在河北实体经济土壤中生根发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