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新黔牧业年产20万吨猪系列全价配合饲料厂已于2025年8月进入试运行阶段,标志着当地畜牧产业链上游的重要突破。以下是项目的核心信息及影响分析: 一、项目概况与技术亮点1. 规模与投资 该项目位于黔东工业园,占地面积55.61亩,总投资1.16亿元,采用国际先进的布勒(Bühler)和CPM设备,构建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厂的无人化操作。生产车间配备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液晶屏幕实时监控设备参数、能耗数据,确保生产流程精准可控,颗粒饲料均匀度误差小于1%。2. 产品定位 主打猪系列全价配合饲料,覆盖母猪、仔猪、育肥猪等不同生长阶段需求。原料选用优质玉米、豆粕,并通过独立物流管理和生物安全隔离措施,从源头避免交叉污染。试运行阶段日均产能已达500吨,产品经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营养指标优于行业标准。 二、产业链整合与经济效益1. 供需平衡作用 项目年产能20万吨饲料中,约40%将直接供应新黔牧业自有猪场(包括存栏1.05万头的岑山二期种猪场及年出栏8.8万头的育肥场),剩余60%面向武宣县及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养殖户,预计可降低当地养殖成本15%-20%。以一头生猪全程消耗300公斤饲料计算,该项目可满足约66万头生猪的用料需求,相当于武宣县2024年生猪出栏量的80%。2. 经济拉动效应 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6亿元,直接提供50余个技术岗位(如自动化控制工程师、品控专员),间接带动物流、包装等配套产业新增就业200余人。按每吨饲料物流成本50元估算,每年可创造1000万元物流产值,进一步激活黔东工业园的仓储运输功能。 三、政策支持与区域发展1. 政府服务创新 武宣县采用“五个一”工作机制(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通过联合服务队提前介入规划、用地、环评等审批环节,将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例如,环保部门提前指导企业采用“麻石水膜除尘+脉冲布袋除尘”工艺处理锅炉废气,确保排放浓度低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2. 产业升级意义 该项目是广西饲料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缩影。2024年广西饲料总产量达2383.72万吨,其中猪饲料产量1548万吨居全国首位,新黔牧业项目的投产将进一步巩固这一优势。其智能化生产模式为传统饲料企业转型提供范本,预计推动区域内中小饲料厂自动化改造率提升10%以上。 四、环保与可持续发展1. 绿色生产实践 项目环保投资达93万元,占总投资0.8%,采用多项减排措施: 废气治理:生产粉尘经布袋除尘器处理,排放浓度≤10mg/m³,优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废水回用:锅炉软化废水、除尘水经沉淀处理后100%回用,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周边甘蔗地灌溉,实现零排放; 固废处理:废包装材料委托专业公司回收,不合格饲料回炉再加工,综合利用率超99%。2. 区域生态协同 武宣县近期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要求养殖场配套粪污处理设施。新黔牧业通过“饲料-养殖-有机肥”闭环模式,将猪粪转化为生物有机肥,预计每年可消纳周边养殖场粪污5万吨,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3000吨。 五、未来规划与行业影响1. 市场拓展计划 企业计划在试运行阶段完成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26年启动HACCP认证,逐步将产品推向广东、云南等周边市场。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计划3年内发展合作养殖户200户,带动年出栏生猪量增加10万头。2. 技术迭代方向 下一步将引入AI配方系统,根据实时原料价格和生猪养殖数据动态优化饲料配方,目标将蛋白质利用率提升3%-5%,同时探索功能性饲料研发,如添加益生菌的抗应激饲料。该项目的试运行不仅是新黔牧业从养殖向全产业链布局的关键一步,更标志着武宣县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的转型。随着广西“十四五”饲料产业规划的推进,类似项目将持续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