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极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形式,对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将文明标识转化为故事人物、提供构建新可能、促进国际传播等方式,助力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具体如下:将中华文明标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丰富题材呈现传统文化元素:幻想和历史是网络文学的两大热门题材。幻想类的玄幻、修仙、武侠等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世界,历史类则重述历史事件、重塑历史人物。如《巫神记》以大禹治水故事为基础,融合苗族历史传说和《山海经》神话;《汉宫奇闻录》考据六礼、周礼,让读者沉浸式学习文化常识。 类型化叙事传播传统价值观:网络文学通过类型化叙事,将以儒、释、道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具体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如《盘龙》《择天记》以道家哲学思想构建世界法则,《剑来》等武侠小说以“侠义精神”为核心塑造人物,使传统价值观通过人物命运引发读者情感共鸣。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提供新的可能性: 广泛群众基础助力全民参与:网络文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精英化倾向,让更多普通人参与到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中来,实现了大众文艺从“为大众”“写大众”到“大众写”的拓展。 互动性形成开放传播机制:网络文学平台的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单向传播模式,读者可通过评论、创作等方式参与到文化创造中,形成“评论打赏—作品修改—更新反馈”的闭环,使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成为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 AI技术精准推动文化传播:AI技术的介入使文明标识的传播更具精准性。如起点中文网的“内容决策系统”可分析读者偏好,引导创作者强化相关情节。《临渊行》通过算法推荐,融入《山海经》等传统文化元素,构建出古典神话体系。使中华文明标识在全球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播: 海外传播提升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多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海外活跃用户总数约2亿人。《盘龙》《诡秘之主》等网络小说以及《琅琊榜》《甄嬛传》等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在海外热播,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文化交流消除误解偏见:作为文化载体,网络文学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外国读者通过阅读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可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同时,中国网络文学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推动了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 引发文化兴趣奠定认同基础:网络文学以精彩故事吸引国际受众,培养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许多外国读者在阅读后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还有近百万外国人参与网文创作。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结构等也被海外作者模仿借鉴,为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传播和世界认同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