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建成种类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水文站网体系 全国13.3万处水文测站静静矗立在江河湖库之间,编织成一张覆盖全国的水文监测网。
 
 全国水文部门目前共有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各类水文测站13.3万处,基本实现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全覆盖。
 
 这一消息是水利部水文司司长刘志雨在近期于南京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50周年水科学国际会议上发布的信息。
 
 我国已建成种类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水文站网体系。
 
 01 水文站网:覆盖全国的水文监测体系
 水文站网是指在流域或区域内,由适当数量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监测资料收集系统。
 
 按测站性质,我国水文测站分为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和专用水文测站两大类。
 
 国家基本水文测站按其重要性分为国家重要水文测站和一般水文测站。
 
 这些测站根据测验内容分为五类: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实验站和地下水观测井。
 
 水文站负责观测水位、流量,或兼测泥沙、水质、蒸发等其他项目;水位站只观测水位,或兼测降水量;雨量站则专门观测降水量。
 
 我国的水文站网规划遵循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区域服从流域的原则,坚持布局合理、防止重复,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
 
 02 技术转型:从传统机械到自动化智能监测
 近年来,我国水文监测技术实现从传统机械式向非接触式转型。
 
 水文部门研发了遥感、雷达、声光电等先进技术设备,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监测。
 
 目前,降水、水位基本实现在线监测,流量、泥沙自动监测率从2020年的30%、5%分别提高到2024年的53%、17%,显示出自动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在洪水预报方面,水文部门研发了多源信息融合的洪水预报系统,实现向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业务应用的智慧化升级。
 
 我国已实现近2000条河流、4300余个重要断面洪水预报常态化,关键预报优良率超过90%,预见期从3天延长到10天以上。
 
 03 三道防线: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
 水利部全力构建由“气象卫星、测雨雷达加降雨预报模型、产汇流水文模型、洪水演进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第一道防线。
 
 由“雨量站加产汇流水文模型、洪水演进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第二道防线。
 
 以及由“水文站加洪水演进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第三道防线。
 
 这一体系为洪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支持。
 
 2023年,我国共新建水文(位)站2290处、雨量站2866处,水文站网监测覆盖率进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水利系统建设测雨雷达39部,不断强化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数据应用。
 
 04 水旱灾害防御:全覆盖的预警服务体系
 我国建立了全覆盖的水旱灾害预警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中央、流域、省、市、县5级水情预警发布全覆盖。
 
 这一体系向社会发布洪水和干旱预警信息,增强了全社会的防灾避险意识。
 
 以永定河官厅山峡区间为例,该区域新建3部双极化相控阵测雨雷达并实现组网应用。
 
 雨量站从29处增加到256处,全部配备北斗卫星通信信道。
 
 水文站数量也从25处增加至30处,显著提升了区域水文监测能力。
 
 05 未来展望:“十五五”时期的水文发展蓝图
 刘志雨表示,我国水文部门正全力推进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十五五”时期将加快构建现代化国家水文站网体系、“天空地水工”一体化水文精准测报体系。
 
 同时,建设短中长期无缝衔接的水文科学预报体系、支撑水利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文精细服务体系。
 
 以及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水文科技创新体系、科学高效和规范有序的水文行业管理体系。
 
 这些举措旨在加快实现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坚实的水文支撑。
 
 水文站网的发展如同一个国家的“水脉神经”,感知着每一滴雨的降落、每一条河的变化。
 
 随着“天空地水工”一体化水文精准测报体系的建设,这张覆盖全国的“水脉神经”系统将更加敏锐。
 
 未来,当暴雨来临,水文站网收集的数据将在超级计算机中奔流,模拟出洪水的每一步行动,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赢得宝贵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