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Photoshop等数字修图软件的年代,人们主要依靠物理手段和传统工艺对照片进行修饰,这些方法既考验技术,又充满了手工创作的巧思。以下从前期拍摄、后期暗房处理、手工修饰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前期拍摄:从源头“规避”瑕疵在没有后期修图的年代,摄影师会通过前期操作减少后期修饰的需求,相当于“拍的时候就修好”:构图与光线:通过调整拍摄角度、光线明暗,避免人物面部瑕疵(如皱纹、斑点)被突出,例如用柔和的侧光淡化面部纹路。道具与姿势:让模特手持道具(如花束、手帕)遮挡面部瑕疵,或调整姿势(如侧脸、低头)隐藏不完美部位。胶片选择:使用低感光度胶片(如ISO 50),其细腻的画质能弱化皮肤纹理;或选择偏暖色调的胶片,让肤色更显均匀。 二、暗房技术:照片“后期”的核心暗房是传统修图的关键场所,通过一系列化学和光学操作修改照片,常见方法包括:局部曝光控制: - 用遮光板(如剪成特定形状的纸板)遮挡照片中过亮的区域(如人物额头高光),减少该区域曝光,使其变暗; - 对过暗的区域(如眼睛阴影)进行额外曝光,使其变亮,达到明暗平衡。底片修饰: - 直接在底片(胶片)上用特殊工具修改:用细针轻轻刮去底片上的黑点(对应照片上的白点,如雀斑),或用颜料(如透明水彩)填补底片上的划痕(对应照片上的黑线)。 - 叠底合成:将多张底片叠加在同一相纸上曝光,实现“合成”效果,例如把人物底片与风景底片结合,制作“移花接木”的场景。显影液控制:通过调整显影液浓度、温度和显影时间,改变照片的对比度和色调。例如,延长显影时间可增强对比度,让人物轮廓更清晰;降低显影液温度则会让色调偏柔和。 三、手工修饰:直接在照片上“作画”对于已经冲洗好的照片(尤其是黑白照片),还可以通过手工方式精细修饰:颜料修饰: - 用极细的毛笔蘸取透明颜料(如专用照片修色剂、水彩或油彩),在照片上遮盖瑕疵:如用肤色颜料覆盖雀斑、皱纹,用黑色颜料加深眉毛、眼线。 - 对黑白照片进行“上色”,其实也是一种修图——通过调整不同区域的色彩浓度,突出或弱化某些部位(如让嘴唇颜色更鲜艳,让背景色调更柔和)。刮擦与打磨: - 用细砂纸或刀片轻轻打磨照片表面,去除过深的污点或划痕(仅适用于纸质较厚的照片); - 用铅笔(如HB铅笔)在照片暗部轻轻涂抹,提亮该区域(如眼睛的反光处)。 四、特殊技巧:应对复杂需求多重曝光:在同一张胶片上多次曝光,例如拍摄人物时,先曝光一次人物上半身,调整位置后再曝光下半身,避免人物因动作僵硬导致的姿态问题。翻拍修图:将有瑕疵的照片重新拍摄(翻拍),在翻拍过程中通过调整镜头焦距、光线,或在镜头前加滤镜,弱化瑕疵。例如,用柔焦滤镜翻拍人像,让皮肤显得更光滑。这些传统修图方法依赖摄影师的经验和手工技巧,每一步操作都需要极高的耐心——比如用毛笔修饰雀斑时,笔尖的粗细、颜料的浓度都要精准控制,否则会留下修饰痕迹。如今,这些技术虽被数字修图取代,但其中蕴含的光影逻辑和美学理念,仍是摄影和修图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