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模式正助力京津冀地区打造生物医药新高地,以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为典型代表,该模式推动了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深度融合。具体情况如下:企业落地与发展案例: 北京富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3月,该企业落户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落地河北后,公司与当地20多家医院开展合作,销售额增加了15%-20%。入驻半年多,建成了全国首个由政府审批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功能开发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医学检验实验室。公司还计划在天津打造区域研发中心和肠菌库,实现了京冀津三地的产业协同布局。 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创始人徐兰举带领团队入驻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公司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在北京、天津解决研发难题,在石家庄侧重转化。目前,公司已取得四个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两个新原料的DMF备案,自主研发了十几个蛋白类新材料,2025年还将有十余款产品上市。吸引企业与人才的因素: 产业基础雄厚:石家庄被誉为“华北药都”,华药集团前身华北制药厂1958年在此建成投产,此后多家大制药厂及配套企业相继建成,2005年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之一,具备完备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政策支持有力:石家庄出台了“15条人才新政”,为人才提供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和安家费等,助力当地生物医药等行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同时,园区为企业提供土地价格优惠、配套投资和资金支持,协助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帮助企业缩短审批时间。 创新服务完善:园区构建了集研发、孵化、产业化、销售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建有科技创新谷、细胞谷、医疗器械产业园等创新载体。还设有1800平方米的共享实验室,为企业提供“轻资产创新”模式,降低企业初创期研发成本。此外,引进了国家药监局特药检查中心,降低企业研发偏差和风险。 人才资源丰富:北京聚集了众多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顶级人才,天津也能为研发输送人才,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得这些人才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河北的生物医药产业转化,同时石家庄也凭借政策吸引了不少来自京津的科研人才。发展成果与成效: 产业规模增长显著:2023年,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2024年达到了1257.2亿元,同比增长10.7%。2024年石家庄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81.2亿元,占全市的46.2%。 项目招引成果丰硕:2023年5月以来,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共招引生物医药项目151个,包括科兴生物、华大基因、古巴生物医药技术集团等知名企业。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石药集团等企业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天津两地多家知名医院、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创新药开发。2023年度的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共计40项,且全为生物医药领域,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这些项目实现了成果转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