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发现25座战国积石墓,揭秘秦文化中的族群融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张家坡墓地的一次常规考古发掘,揭开了战国时期族群文化融合的神秘面纱。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2025年5月至10月对西安张家坡墓地进行考古发掘,集中发现25座战国积石墓,这在浐河流域尚属首次。
这些积石墓的墓向、葬式和随葬品与周围其他墓葬并无差异,但在生土二层台上或墓底放置了大量河卵石,这一独特现象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关注。
01 考古发现
张家坡墓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街道张家坡村东,东距浐河约1.2千米,西距韩森寨战国秦陵约2.2千米。
2025年5月至10月,为配合当地用地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
本次考古发掘共发掘古代遗迹566处,其中包括战国墓葬309座、车马坑1座,唐代墓葬214座,以及少量汉代、隋代、宋代和清代墓葬和灰坑。
出土器物1169件(组),以陶器为主,器型主要有鬲、罐、壶、盆、俑等。
02 积石墓特征
在发掘的309座战国墓葬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5座积石墓的存在。
这些积石墓的墓向、葬式、随葬品均与其他墓葬无异,但在生土二层台上或墓底放置了大量河卵石。
战国墓葬以东西向竖穴土坑墓为主,占比95%以上。葬式以屈肢葬为主,有少量直肢葬。
从墓葬形制、葬式和随葬品组合来看,墓主多为秦人。
陪葬品形制和组合与任家咀墓地第四期极为相似,年代主体应为战国中期,有个别墓葬年代可到战国早期。
03 文化融合实证
考古研究人员指出,由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在战国时期流行积石墓的葬俗。
本次发掘的积石墓,在形制上与中山国灵寿城、行唐故郡周边同时期的积石墓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墓主可能为鲜虞或白狄族(后)裔。
值得注意的是,张家坡墓地积石墓墓主在葬俗上采用了秦人特色的西首、屈肢葬式,并随葬具有秦文化特征的器物。
这一现象或反映出这些少数族裔长期生活在秦地,受秦文化影响逐渐产生了文化认同。
墓中保留积石的做法,则可视为他们对本族先祖文化传统的一种延续与精神寄托。
04 历史意义
在浐河流域以往的考古工作中,战国时期积石墓仅有零星发现,而像张家坡墓地这样集中出现的情况尚属首次。
这批墓葬展现了战国时期文化融合的图景,墓主在日常生活和葬仪主体上已完全秦化,却通过积石这种特殊方式,保留着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记忆。
这些积石墓为研究秦人人群构成、文化认同等问题提供了宝贵材料,是中华文明统一性、包容性的有力实证。
张家坡墓地墓葬分布密集、时代跨度大,是研究西安东郊地区战国至清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考古资料。
05 唐代塔墓
此次考古发掘还发现214座唐代墓葬,以南北向斜坡墓道洞室墓为主,占比98%以上。
其中,M144为一座东西向斜坡墓道砖室墓。基址中出土一块刻有唐代“开元三大士”之一不空法师译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的石碑,为西安地区首次发现。
从营建过程、墓葬形制、塔基尺寸及出土刻经碑等方面来看,M144与河南登封法王寺二号塔地宫十分相似,应为一座唐代塔墓。
这一发现为研究佛教信仰与中国传统观念的融合过程提供了重要材料,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实证。
考古专家表示,这一发现为研究战国时期周边族群与秦人的融合提供了全新的实物证据。
这些长眠于西安地下的古代族群,在采用秦人葬俗的同时,通过积石保留了对本族文化传统的记忆。
这种“入乡随俗”却不忘本源的文化现象,正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生动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