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到科学,作物育种进化图鉴
从田野里的偶然发现到实验室的精准设计,作物育种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田野中偶然发现某些植株结出的谷物更饱满,于是将这些种子保留下来,年复一年地筛选培育,作物的驯化育种就这样开始了。
那时没有人知道遗传学原理,全凭经验和直觉。
十九世纪后,遗传学理论的突破让杂交育种成为可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杂交玉米标志着育种进入2.0时代。
而今天,科学家们已经能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精准设计作物性状,将育种周期从传统的十多年缩短至短短几年。
01 驯化与选择:作物育种1.0时代
在原始社会,人类只是自然界植物的采集者,完全依赖野生的物种资源。随着时间推移,人类逐渐学会驯化物种,开启了农业文明的序幕。
作物育种的最初形式是对野生植物的驯化。栽培水稻就是从野生稻逐步驯化而来的。
野生稻具有较强的落粒性,芒长、壳硬、蜕壳困难,这些特性不利于人类利用。
经过上万年的人工驯化和筛选,野生稻才逐渐演变为栽培水稻,具有谷粒大、芒变短甚至无芒、产量高等特性。
从野生植物变成栽培作物后,各地形成了丰富的“农家品种”。这些品种适应当地环境条件,但在缺乏生物遗传学知识的时代,它们的选育完全依靠经验,这就是育种1.0时代的基本特征。
02 遗传学与杂交:育种进入2.0时代
十九世纪开始,生命科学的发展推动育种技术不断升级。二十世纪初,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科学家开始深入探究遗传和变异的奥秘。
杂交育种技术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上世纪三十年代,杂交玉米的培育成功标志着作物育种进入2.0时代。这种基于遗传学理论的育种方法,直到今天仍是一些作物培育品种的主要技术路线。
杂交育种的基本流程包括:确定育种目标,收集种质资源,选配亲本,组配杂交组合,选择优良单株,使性状稳定,最后参加区域试验并通过审定。
这一过程从亲本收集到新品种审定,通常需要8-10年时间。
杂交育种的主要缺点是效率较低,而且很难选出突破性品种。但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整合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为作物遗传改良开辟了科学道路。
03 分子生物学:开启育种3.0时代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科学家认识到,作物性状的背后是基因控制的结果。基因不仅决定生物体的外观和特性,还能将这些特性传递给后代。
这一认识催生了分子育种技术的到来。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育种技术,可以快速确定哪些基因正控制作物性状,哪些基因负控制性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网络关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分子育种的重要技术之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科学家们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使猕猴桃雄性植株鉴定的准确率高达97%以上。
而在过去,四倍体软枣猕猴桃杂交苗至少要等待4年结束童期、开花之后才能进行准确鉴定。
转基因技术也是分子育种的重要手段。通过将特定基因或基因片段导入作物基因组,科学家能够直接改变作物的性状,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和精准度。
04 基因编辑与设计:育种4.0新时代
进入二十一世纪,基因组编辑技术将作物育种推向了4.0阶段——设计育种。这是一种基于基因模块及其非线性耦合理论,借助计算生物学和人工智能设计理想品种的育种方法。
设计育种的核心思想是:我们需要的每个性状都由特定基因的状态决定,通过将这些基因有机整合,就能在一个植株里同时实现多个所需性状。
我国水稻育种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水平,能够运用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设计品种。
在猕猴桃育种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团队发掘了调控猕猴桃色泽的核心基因模块,下一步将针对该模块进行精准基因编辑,实现颜色的“私人订制”。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则自主研发了猕猴桃碱基编辑及基因编辑技术,对猕猴桃AcMYB110基因功能进行研究,并创制了高抗猕猴桃溃疡病株系。
05 智能设计:未来育种的方向
随着计算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设计育种正朝着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迈进。未来的育种工作将更加依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在棉花育种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多组学数据,系统解析了棉花胚珠发育早期代谢网络与调控基因的动态互作机制。
他们成功鉴定出2960个代谢数量性状位点和24485个表达数量性状位点,构建了目前棉花领域最全面的“变异组—转录组—代谢组—表型组”数据库。
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科学家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组合不同的关键基因,兼顾纤维品质、产量和棉籽营养价值。
育种家可借助数据库精准定位控制出油率和蛋白质合成的关键基因,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定向选育专用棉花品种。
从“种什么卖什么”到“要什么种什么”的产业变革正成为可能。
在新疆的棉田里,棉农们不再为纤维品质和产量的平衡而烦恼。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系统解析了棉花胚珠发育早期代谢网络与调控基因的动态互作机制,为精准分子育种提供了全新理论视角。
他们构建的“变异组—转录组—代谢组—表型组”数据库,正指导着面向多元需求的棉花品种设计。
从田野到实验室,从经验到科学,作物育种的进化史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当我们品尝着甜美的猕猴桃,穿着优质的棉织品,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是作物育种从原始到现代、从盲目到精准的科技飞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