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部署“十五五”语言文化传承新蓝图
河南郑州,一场关乎中华文脉传承的会议凝聚全国目光,语言与文化、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融合。
10月31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工作会议在河南郑州召开。这场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大学承办的会议,汇聚了国家语委有关委员单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教育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共同谋划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01 会议背景:承千年文脉,开时代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工作已全面融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大局。
本次会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旨在系统总结过去十年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的成就与经验。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甲骨文的发源地、汉语言文字的故乡,为此次会议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宋争辉在致辞中表示,河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河南力量。
02 核心议程:擘画蓝图,统筹推进
会议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刘培俊主持。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任友群,河南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宋争辉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任友群在讲话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他提出要统筹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研究阐释、传承发展、推广传播等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助力“十五五”时期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
会议明确了三个“着力”重点:着力建设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体系,着力健全全民语言文化素养提升机制,着力推动“十五五”时期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
03 交流互鉴:案例分享,启迪思路
在交流发言环节,多省市和高校分享了优秀实践案例。
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孔国庆作为全国三所高校代表之一参加会议并作交流发言。
他以“‘三个聚焦’推进数字中文赋能甲骨文传承保护”为题,介绍了学校围绕数字中文建设,深入推进甲骨文与科技结合,赋能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该校牵头组建“数字甲骨共创中心”,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微痕分析”与“三维建模”等关键技术,创新提出“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实现高保真数字化还原,已完成700片甲骨的数字化采集与整理工作,实现甲骨的“数字回家”。
河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厅、邢台市威县教育局和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以及青年教师代表也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04 实地调研:科技赋能,融合创新
会后,任友群一行实地调研了郑州大学的校史馆、中华汉字文化园、“中华源”考古实验室。
他对学校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华文明探源等方面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任友群希望学校进一步发挥学科与平台优势,推动语言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体系。
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支撑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05 未来展望:体系构建,素养提升
会议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人价值引领,强化语言育人功能。
实施国家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系列工程,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融入各级各类教育,服务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
会议为“十五五”时期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语言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和国家语言能力高起点增强。
这将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系统化、全链条的支撑。
会议结束后,任友群一行走进郑州大学校史馆、中华汉字文化园和“中华源”考古实验室,在实地调研中亲身感受甲骨文与科技结合的创新实践。
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甲骨碎片进行智能拼接与识别,让沉睡三千年的文明遗产在数字世界“活”起来。
这些创新实践,正在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当代传承开辟全新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