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算法再公开:AI保障司机安全及判责公正
货运司机连续驾驶4小时后,手机屏幕会自动弹窗提醒休息;危险品运输订单在下单时就被AI识别并阻止;订单取消后,判责系统48小时内就能给出公正裁决——这一切正逐渐成为货拉拉800万司机的日常。
11月4日,货拉拉再次公开其AI安全防控及判责算法的运行机制,这已是这家互联网货运平台自今年3月以来的第四次算法公开。
与以往不同,本次公开聚焦于AI技术在保障司机安全与判责公正方面的应用。
据官方数据显示,AI全面应用后,平台危险品运输和违规载人的日均风险单量下降了30%,判责时效从72小时缩短至48小时,司机申诉率也下降了近30%。
01 货运安全新防线
多年来,货运行业一直面临着危险品运输、违规载人、疲劳驾驶和货物超限等安全挑战。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5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44.34%的货车希望推动疲劳驾驶治理的人性化,28.13%的司机表示常遇到发货人要求超载超限的情况。
面对这些行业痛点,货拉拉技术团队历时四年自主研发的AI安全防控系统应运而生。
这套系统已覆盖从用户下单到司机运输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全流程的安全防护网。
在用户下单阶段,算法会检测是否存在高危场景,如识别到危险品运输,系统会阻止用户下单并做出安全提醒。
在运输过程中,系统通过图片、语音等算法综合分析运营数据,识别货物是否合规,是否存在违规载人等。
02 人机协同的判责机制
在订单取消后的判责环节,平台的AI算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货拉拉运营副总监靳威介绍,订单取消后,AI判责系统会自动获取订单基本信息、行驶轨迹等各类数据,提取货物状态描述、订单备注等关键信息,结合平台规则进行分析,初步判定责任归属。
系统对危险品运输、货厢载人等违规场景,会直接判定司机无责。
“对于规则清晰、场景简单的订单,AI能够比人工更快做出决策,司机可更快知晓订单的判责结果,”靳威表示,“在复杂场景中,AI能为人工提供关键信息,辅助人工判责。”
平台并不百分百依赖AI决策。如果司机对判责结果有异议,可在48小时内提交申诉。
针对复杂订单场景或司机申诉的订单,平台会通过人工进行二次复核,确保判责结果的准确性。
03 算法向善的演进之路
货拉拉的算法公开之路始于今年3月。
当时,货拉拉发布《关于推动算法公开透明、向上向善机制的公告》,首次向社会公开其核心算法规则。
在5月29日的算法研讨会上,货拉拉公布了第二批算法公开举措,并正式宣布成立由多领域权威学者组成的算法顾问团。
9月18日,货拉拉召开全国“橙”心守护算法协商恳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车司机与平台代表齐聚一堂,最终签署了《货拉拉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专项协议》。
同时,货拉拉在官网增设“算法公开”入口,以图文可视化的形式确保算法规则通俗易懂。
04 透明算法带来的实际成效
货拉拉近期优化的“司机自主,就近优先”的分单模式,将以距离为标准优先中单占比从90%提升到93%。
同时,平台优化了自动降抽佣算法,2025年以来,拼车、用户出价订单抽佣比例平均降低6%,100公里以上长里程订单抽佣比例平均降低4%。
在安全建设上,2025年平台计划投入3.38亿元,进一步优化疲劳驾驶提醒策略、超速以及超载超限治理。
近一年来,平台累计推送安全课程43节,超1700万人次完成学习。
同时通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险为司机提供兜底保障,试点以来累计投入1.75亿元,保障8.9亿单。
05 走向人机共治的未来
货拉拉AI安全运营负责人李振营表示:“AI可以在第一时间快速、准确地处理海量数据,通过算法模型精准识别出危险品运输等违规行为,使得对货运安全的管控,从事后走向事前和事中,从被动走向主动。”
当前AI应用仅是货运智能化探索的起点。
靳威指出,未来平台将持续优化算法,倾听司机反馈,希望让每一位货运从业者都能在更安全、更公平的环境中,共享智能化带来的切实福祉。
算法透明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货拉拉通过一次次公开算法细节,正在尝试构建一种人机共治的新模式——AI负责效率与规则,人类负责复杂判断与情感理解。
在货运这个看似粗粝的行业里,技术正悄然编织一张更为公平、高效的安全网。
从订单匹配到安全防控,从判责机制到收入保障,算法的每一次优化都在重新定义800万货运司机的日常工作体验。
正如货拉拉党委书记、首席安全官陈宇所言:“货拉拉始终反对低价低质‘内卷式’竞争,主动公开算法机制是对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也意在推动货运行业算法治理规范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