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已认定国家工业遗产264项,活化利用开启“工业遗创”新模式
黄浦江畔的工业基因正成为未来城市的创新密码,一场从“工业遗产”到“工业遗创”的飞跃正在全国上演。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11月4日举行的2025工业文化发展大会上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已认定国家工业遗产264项、省级工业遗产近500项,完成170余万件工业版本普查。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历程所积累的宝贵财富。
从沉睡的工业“遗址”到活力的文化“遗创”,这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活化石”正在创意与科技的赋能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01 认定历程:七年七批,保护之路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在中国已走过七年历程。
自2017年工信部启动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以来,我国已先后认定七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
2025年2月,工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新一轮认定工作启动。
此次申报采用国家工业遗产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填报审核,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经过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与中央企业初审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现场核查及社会公示等程序。
10月23日,工信部正式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新增32个工业遗产项目上榜。
02 整体规模:分级体系,全面普查
除了264项国家工业遗产,全国还认定了近500项省级工业遗产,形成了国家与省级两级保护体系。
这些工业遗产不仅仅是对旧厂房、老设备的简单保留,而是那些具有突出价值、保存状况良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工业遗存。
根据工信部修订印发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国家工业遗产是指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工信部认定的工业遗存。
近年来,工信部与多方一道,推动工业遗产等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目前,已完成170余万件工业版本普查,为系统性保护奠定了基础。
03 活化利用:创意赋能,焕发新生
工业遗产不是冰冷的旧物,而是可以活化利用的文化资源。
工信部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工业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加大资源保障,强化监督管理。
积极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探索 “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模式新业态。
在2025工业文化发展大会的“传承·蝶变——工业博物馆建设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平行会议上,专家们分享了工业遗产活化的前沿洞察与实践成果。
上海市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周艳萍在演讲中强调:“真正的创新从不是凭空而来,它源于最深沉的传承,成于最大胆的融合。”
以上海实践为例,工业文化正成为驱动城市创新的核心资源。
04 未来前景: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对于工业遗产的未来发展,辛国斌指出,要深入开展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研,建立分級分类保护体系。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工业博物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塑造工业美学;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和产业集聚区等。
《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强调,遗产利用应注重生态保护、整体保护、周边保护,以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理念,实现动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鼓励和支持大运河、黄河、长江沿线城市和革命老区、老工业城市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工业遗址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老工业城市搬迁改造,系统性参与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青岛啤酒博物馆由老厂房变身城市文旅地标;上海黄浦江畔的工业基因成为未来城市的创新密码;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中心让工业文化“火起来”的实践在全国各地上演。
这些曾经代表工业文明的场地,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热土。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未来——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创新的源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