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假期错位拖累10月制造业PMI回落
人民财讯11月1日电,华泰证券点评10月制造业PMI数据称,10月制造业PMI较9月的49.8%回落至49%,亦较往年季节性水平偏弱。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5年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结束了此前连续两个月的回升走势,重新跌回收缩区间。
华泰证券分析指出,假期错位效应是导致10月制造业PMI回落的重要因素。
01 数据分析:PMI回落至49%,制造业景气度转弱
2025年10月中国制造业PMI数据近日发布,49%的读数较9月的49.8%下降0.8个百分点,不仅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回升态势,也低于市场普遍预期。
从历史比较看,10月PMI回落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因素。
在过去十年中,10月份制造业PMI指数呈现“7降2升1平”的态势,环比9月平均下降0.29个百分点。
然而,今年0.8个百分点的跌幅明显超过历史平均水平,反映出制造业景气度偏弱的实质问题。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三类企业PMI均有所下降。
大型企业PMI为49.9%,在连续5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后首次降至50%以下;中型企业PMI下降0.1个百分点至48.7%;小型企业PMI下降1.1个百分点至47.1%,运行压力最为突出。
02 原因探究:假期错位与工作日减少的双重影响
华泰证券指出,假期错位是拖累10月制造业PMI回落的关键因素。
今年中秋节落在10月,导致当月工作日进一步减少,这对制造业PMI指数、特别是生产指数产生了较大影响。
生产指数大幅下降2.2个百分点至49.7%,是4月以来首次进入收缩区间。
工作日同比减少显著压制了生产相关活动,这也解释了为何生产指数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需求指数。
与此同时,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较9月的50%小幅回升至50.1%,部分体现出假期错位的扰动。
假期因素在压制工业生产的同时,对消费指标却产生了边际提振作用。
03 结构分析:供需双弱,外需冲击尤为明显
10月制造业面临供需双弱的局面。
需求端,新订单指数为48.8%,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创今年以来新低。
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降1.9个百分点至45.9%,为今年以来的次低点,仅高于美国关税政策剧变的4月份。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出口的冲击进一步显现。
供给端,生产指数下降2.2个百分点至49.7%,在连续5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后降至收缩区间。
采购量指数为49%,较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同样在连续2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后降至收缩区间。
企业生产活动明显放缓。
04 行业亮点:新动能产业保持扩张
尽管制造业整体景气度转弱,但经济仍不乏亮点。
高技术制造业PMI继续处于扩张区间,录得50.5%;装备制造业PMI为50.2%,也保持在扩张状态;消费品行业PMI为50.1%,连续两个月处在扩张区间。
这些数据表明,制造业内部结构正在优化,新动能产业表现出较强的抗冲击能力。
新动能和消费品制造业保持稳中有增态势,其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都运行在51%左右,较好托底了制造业整体运行。
市场价格也出现积极变化。
随着反“内卷式”竞争相关政策稳步推进,装备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连续3个月环比上升。
05 政策展望:逆周期调节亟需加码
面对PMI指标位于偏弱区间的现状,华泰证券指出,逆周期政策亟需进一步加力,这可能成为提振制造业景气度的关键。
近期,政府已开始朝着稳增长方向集中发力。
两个“5000亿”政策相继推出——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在10月底全部投放完毕;同时,10月进一步安排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及扩大有效投资。
这些措施旨在扭转近期投资增速下行偏快势头。
市场普遍预期,年底前财政促消费力度有可能加大,央行还可能实施新一轮降息降准。
这些政策将成为推动制造业景气度回升的关键力量。
展望未来,考虑到PMI指标仍位于偏弱区间,逆周期政策亟需进一步加力。
两个“5000亿”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以及可能出台的进一步稳增长措施,将为制造业复苏提供支撑。
市场预期,随着后续政策进一步发力显效,11月制造业PMI有望回升至49.4%左右。
经济冷暖交替本是常态,每一次数据波动都在为下一步政策调整提供新的坐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