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正深刻改变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形态与消费模式,一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我们的文化图景。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文化与科技的交融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这一指示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将其作为文化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01 制度建设: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
制度建设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
各地也积极响应,推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然而,现行政策体系仍存在政策层次分散、执行链条不畅等问题,导致制度红利在基层转化率不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强化政策体系的系统性,研究出台覆盖全产业链的综合性政策,为经营主体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政策设计的精准性同样不可或缺,应从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维度出发,优化政策的针对性支持,特别是在数字创意、文化装备制造、沉浸式体验等关键环节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02 创新机制: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
创新机制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核心引擎。科技创新为文化注入技术动力,文化创新则赋予科技精神内涵和社会价值。
当前,二者融合发展仍面临创新链条断裂、科研机构与文化企业对接不畅等挑战。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跨界协同创新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校、文化企业共同开展项目攻关,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成果为导向的产学研融合机制。
同时,要打通创新成果转化链条,建立健全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善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的知识产权确权、评估、交易制度。
在数字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汇的今天,文化根脉的存续和精神坐标的重构,需要科技从“工具赋能”向“价值共创”转变。
正如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所言:“对历史文脉的赓续不是对古老文化的简单‘数字化保鲜’,而是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文化基因的转化和再生”。
03 要素配置:融合发展的现实支撑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深度推进,离不开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协同运作。当前,文化与科技两大领域在资金投入、数据共享、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均衡问题。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是关键一环,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鼓励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文化科技项目投资。
对于数字文化创意、沉浸式体验等前沿项目,可探索以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方式,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数据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核心资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考虑建立文化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标准化,通过数据开放与共享,推动文化内容的智能生成、精准传播和多场景应用。
复合型人才短缺是制约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兼具艺术思维、技术能力和产业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04 治理体系:融合发展的系统保障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现代治理体系为引领,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统筹机制。
强化部门协同治理是基础,要进一步明确宣传、文化、科技、工信等部门的职能分工,实现政策协同、资源共享、监管联动。
同时,要完善行业自律与社会参与,推动行业协会、学术机构、龙头企业在行业标准制定、项目评估、成果推广中发挥引领作用。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活动往往具有高不确定性的特征,需科学平衡创新探索与风险防控的关系。
扩展文化科技创新容错空间,完善激励与补偿机制,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风险分担等手段,使科技创新能够更好服务文化创造。
在城市治理层面,要重视文化价值导向,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谢有顺教授指出:“城市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也是美学治理、情感治理”,要警惕过度扩张、大拆大建对城市记忆的耗损。
05 实践探索:融合发展的区域样本
山东省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省制定了明确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设定了量化的具体目标。
到2027年,山东计划突破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打造10个以上标杆应用场景,培育20家左右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企业。
山东的政策措施涵盖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研发类项目、文化智能装备设备类项目、文化应用场景类融合创新项目等八个方面。
这些政策不仅关注技术研发,还注重文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文化数据资源高效合规流通。
在人才培养方面,山东将文化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纳入“山东惠才卡”服务保障范围,提供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绿色通道服务。
同时,支持省属高校设置文化科技急需紧缺专业,建设文化科技人才培训基地。
06 未来展望:把握主动权、塑造新优势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内在要求。以制度为根基、以创新为驱动、以要素为支撑、以治理为保障,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文化变革中把握主动权、塑造新优势。
未来,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与制度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优化以及社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在技术应用层面,应重视文化内容创新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
促进科技从“工具赋能”向“价值共创”转变,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国的城市实践正在开拓“城市作为文明容器”的新命题。
中国城市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与生态保护,让历史文脉浸润日常生活,让城市文明引领人类未来。
洛阳应天门遗址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了文化表达方式的变革,长沙湘绣被解构为动态光影装置,千年针法通过数字技术复现。
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当数字技术融入文化基因,传统不再是静止的标本,而成为流动的城市生活。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中的创新。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文脉是“血管,是水流,遍布在各个城市角落;也是情感,是情意,灌注于各种城市意象”。
当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走向深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的繁荣,更是一种历史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并存的城市生态,在那里,文脉、人脉、城脉实现了内在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