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突发脑溢血拨打120无声求救,多部门联动寻人抢救
电话那头只有模糊的呻吟声,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在寂静中开始。
10月28日晚上,广州一名39岁的网约车司机在工作的间隙突发脑干出血,在意识逐渐模糊之际,他凭本能拨通了120求救电话,却已无法说出任何一个字。
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以下简称“120中心”)的调度员樊靖接起电话,听筒里只传来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痛苦呻吟。
“患者可能情况危急,无法言语。”凭借多年临床医护经验和急救调度经验,樊靖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01 无声的求救
晚上9点37分,120调度员樊靖从听筒中捕捉到微弱的呼吸声和模糊的呻吟。
她瞬间意识到,这通无声电话的背后是生命正在流逝。
樊靖一边保持通话,一边根据来电基站定位,调派了最近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的救护车赶往现场。
同时,她立即联动广州市110指挥中心,将患者的大致位置信息同步给警方,请求协助精准寻人。
多部门合作的救援机制在这一刻启动,救护车、警车同时出动,奔向一个并不确切的定位。
02 一波三折的搜救
晚上9点48分,首辆救护车抵达初步定位点,却扑了空。
地址信息不够准确,救援工作一开始就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素社派出所的民警通过120中心提供的线索,紧急联系求助人的家属,确认患者是一名网约车司机,并锁定了他的居住地址。
民警联动消防力量破门而入,却仍然没有发现患者的身影。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每一秒都是生命的机会在消逝。
警方随即调整搜救策略,通过调取车辆信息锁定患者车牌号,沿着来电定位周边的道路搜索这辆网约车。
120指挥中心内,樊靖紧盯屏幕,实时追踪着各部门的救援进展。
从接到电话那刻起,她就没有离开过调度台。
03 生命危在旦夕
晚上11点42分,在江边一个路段,民警终于发现一辆静止的小轿车,车内昏迷的司机正是求助的网约车司机。
晚上11点53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救护车到达现场,医护人员立即检查生命体征,发现患者已出现呼吸抑制症状,随即紧急实施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
次日零点06分,经过初步急救处理的患者被安全转运至医院。
CT检查结果让所有人心头一紧:脑干出血量达18.4毫升。
临床上,脑干出血超过10毫升死亡率即高达70%-90%,而这位司机的出血量几乎达到临界值的两倍,还伴有第四脑室少量积血,病情极为危重。
神经外科团队评估后,将患者收入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抢救。
04 本可更短的救援时间
这场救援历时2小时29分钟,是多部门紧密协作、高效联动的成果。
但广州市120中心指挥调度部质控组长吴晋芳坦言:“若患者能在意识清醒时第一时间拨打120,这个时间肯定能做到更短。”
据救援人员了解,患者在拨打120前曾先联系家人,但病情迅速恶化,很快出现失语、昏迷症状,错失了更早启动专业救援的黄金时间窗口。
“危急时刻,第一个电话必须打给120!”吴晋芳强调。
作为日均接打近1万通急救电话的专业平台,120中心调度员均具备医学背景,不仅能通过通话快速识别高危病症,还能依托MPDS(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在电话中为求救者提供精准急救指导。
05 给司机群体的生命提醒
针对网约车司机等高风险职业群体,吴晋芳特别提醒:工作中若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务必立即将车辆停靠安全区域并开启双闪警示灯,同时可长按喇叭引起周围群众注意,为自救争取关键时间。
这些措施看似简单,却在突发疾病时可能成为救命的关键。
今年8月,江西吉安一名老人突发脑出血,家属因120需要十几分钟到达,转而尝试网约车送医。
结果司机在等待6分钟后取消订单,最终老人因延误治疗落下瘫痪和失语的后遗症。
这一对比鲜明的案例表明,专业急救运输与非专业运输在紧急医疗情况下的本质区别。
非专业车辆的运输可能存在延误救治、缺乏急救设备、途中病情恶化处理不当等多重风险。
23点42分,在江边一辆静止的小轿车内,昏迷的司机终于被找到。从21点37分接到求救电话算起,已经过去了2小时5分钟。
救护车迅速到达现场,医护人员发现患者有呼吸抑制表现,立即开展急救。
2小时29分钟的救援时长,是多部门紧密协作的成果。
但120中心质控组长吴晋芳坦言:“若患者能在意识清醒时第一时间拨打120,这个时间肯定能做到更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