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解析:连续五月环比上升,结构分化中显韧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0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达到111.9点,环比上涨0.2%,这一数据标志着该指数已实现连续五个月环比上升。从同比维度看,9月指数较去年同期上涨1.7%,增幅较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显示市场整体表现优于去年同期水平。# 一、指数表现与市场结构特征当前大宗商品市场呈现"整体上行、结构分化"的显著特征。不同机构监测的指数虽存在统计口径差异,但均反映出相似的市场趋势:综合指数稳中有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CCPI指数连续五个月环比上升,而生意社监测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9月末收于865点,较月初下降4点,但较年内6月11日的最低点849点仍上涨1.88%。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样本选择和权重设置的不同,CCPI更侧重宏观趋势,BPI则更贴近市场交易价格。行业涨跌分化明显:在生意社监测的八大行业中,9月呈现"2涨6跌"的格局。有色金属行业表现最为突出,环比涨幅达4.78%,建材行业紧随其后上涨1.21%;而橡塑、纺织、农副行业则分别下跌2.45%、1.60%和1.0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也显示,在重点监测的50种大宗商品中,仅18种实现价格环比上涨。# 二、上涨品种与驱动因素9月价格上涨的大宗商品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部分化工品和贵金属领域,其上涨逻辑各具特色:有色金属领涨市场:钴价以24.78%的月度涨幅领跑,月初价格26.76万元/吨,月末攀升至33.39万元/吨。刚果(金)将钴出口禁令改为配额制导致全球供应收紧,国内库存降至低位,叠加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需求旺季来临,下游补库情绪推动价格大幅上涨。电解铜、白银也分别上涨2.3%和13.00%,受益于新能源、光伏等下游需求增加以及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带来的增量需求。贵金属表现强势:黄金价格月度上涨10.72%,从787.66元/克涨至872.11元/克,白银同步上涨13.00%。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贵金属的避险属性受到市场青睐,同时实际利率下行预期也为价格提供了支撑。部分化工品供需改善:盐酸(29.17%)、氢氟酸(10.47%)、萤石(10.44%)等化工品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萤石受环保政策限制和北方矿山冬季停产预期影响,供应收紧预期强烈,叠加下游氢氟酸、制冷剂行业需求提升,推动价格上行。建材细分品种走强:玻璃价格上涨12.39%,主要得益于政策严禁新增产能、沙河环保趋严导致的供应收紧预期,以及"金九银十"旺季带动的下游补库需求,光伏玻璃需求的增长也提供了额外支撑。# 三、下跌品种与压制因素下跌品种主要集中在化工和农产品领域,供需失衡是主要压制因素:化工品普遍承压:在生意社监测的商品中,硫酸(-14.33%)、异丁醛(-14.05%)、三氟乙酸(-13.73%)跌幅居前。二氯甲烷因供应端开工率高企导致库存压力大,企业降价去库,而下游采购积极性低迷,叠加台风天气抑制需求,价格大幅下跌12.66%。三氟乙酸则因氟化工行业产能扩张导致供应过剩,下游需求增长有限,市场陷入低价竞争。农产品需求乏力:生猪价格9月震荡走低,主要因能繁母猪存栏量超正常水平,规模企业出栏计划增加,前期压栏猪源集中上市导致供应过剩,而消费旺季对需求的提振作用有限,同时牛肉等替代品的竞争也分流了部分需求。黑色系承压回落:受高温多雨天气影响,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放缓,导致黑色价格指数和矿产价格指数环比有所回落。钢铁行业整体表现疲软,钢坯价格持平,铁矿石(澳)仅微涨1.47%。# 四、市场展望与政策影响专家分析认为,当前大宗商品市场正处于关键窗口期,多重因素将影响后续走势:旺季需求支撑:10月是传统生产旺季,随着气温回落和天气转好,前期受天气影响的工程项目有望加快施工进度,将对黑色金属、建材等品种的需求形成提振。政策红利释放:国家反内卷、促增长系列政策的落地显效,将进一步稳定企业预期,推动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扩张,为大宗商品市场提供基本面支撑。风险因素犹存: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因素,仍可能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冲击。同时,部分行业的产能扩张可能加剧供应过剩风险,需要密切关注。总体来看,9月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表现,既反映了国内经济复苏进程中需求逐步改善的积极信号,也凸显了行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分化特征。未来随着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和市场需求的季节性回升,大宗商品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向好的运行态势,但结构分化可能仍将持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