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国债券市场迎来制度型开放的关键突破——央行等三部门联合发文全面放开境外机构债券回购业务权限,而汇丰银行(中国)迅速抓住机遇,协助境外机构完成市场首单交易,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债市与国际规则的深度接轨,更将重塑境外投资者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逻辑。 政策开放:制度突破与国际接轨此次回购业务开放并非简单扩大参与范围,而是从交易机制到监管框架的系统性升级。根据9月26日央行、证监会及外管局联合发布的公告,开放措施主要包含三大核心突破:参与主体全面扩容:此前仅允许境外主权类机构、清算行等少数主体参与回购业务,新政将覆盖所有已开展现券交易的境外机构,包括通过直接入市和“债券通”渠道入场的1170家境外机构(截至2025年8月末),涵盖主权基金、资管公司、养老基金等各类投资者。交易机制国际对齐:摒弃原质押式回购中债券冻结模式,采用国际主流的“标的债券过户+可使用”规则,境外机构开展回购时可将债券过户至交易对手方,操作逻辑与国际市场完全一致。为避免冲击现有市场,监管设置12个月过渡期,已参与机构可平滑切换交易模式。风险防控双重保障:一方面实施穿透式监管,通过交易托管数据实时监测资金流向,实现资金闭环管理;另一方面对“债券通”渠道交易对手进行严格筛选,初期仅允许境外机构与优秀做市商开展交易,做市商需从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中遴选。 首单交易:汇丰的战略卡位与业务赋能9月29日政策生效仅3天,汇丰中国便协助新加坡鼎亚资本完成首笔买断式多券回购交易,此次交易的标杆意义体现在三个维度:交易结构的示范性:鼎亚资本作为境外资管机构,通过银行间债市直接渠道完成交易,汇丰同时扮演三重角色——结算代理银行保障交易清算、交易对手方提供流动性支持、全流程顾问提供跨境业务解决方案。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为后续境外机构参与树立了操作范本。机构优势的集中体现:汇丰能拿下首单并非偶然,其在银行间市场的深厚积累形成独特竞争力:作为首批“债券通”做市商和“北向互换通”参与银行,汇丰已构建覆盖现券交易、衍生品对冲、跨境结算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此次首单交易进一步巩固其在跨境债券业务中的领先地位。市场情绪的催化作用:首单交易落地后,市场反应迅速升温。据汇丰披露,交易启动首日已有多类境外机构跟进开展交易,上海银行、兴业银行等境内银行也同步完成多笔跨境回购业务,显示出境外机构对流动性管理工具的迫切需求。 市场影响:流动性重构与开放深化此次回购业务开放将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重塑中国债券市场生态:短期:外资配置效率显著提升:回购工具的引入解决了境外机构的核心痛点——此前因缺乏流动性管理手段,外资持债多采取“持有至到期”策略,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通过回购交易,机构可将存量债券盘活为流动性,融资成本较传统渠道降低10-15个基点,预计将带动境外机构持债规模从当前4万亿元进一步增长。长期:推动市场机制升级:国际通行的回购模式将倒逼境内市场规则优化,例如质押券估值体系、违约处置机制等可能逐步与国际接轨。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指出,跨境回购业务将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引导更多离岸人民币回流配置境内资产,形成在岸离岸市场的良性循环。值得关注的是,监管层在开放过程中始终坚守风险底线。通过交易对手准入限制、额度动态管理、穿透式监测等多重措施,既能保障境外机构合法权益,又能有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随着更多外资机构加入回购市场,中国债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将进一步完善,为人民币资产纳入国际指数、提升全球配置权重奠定坚实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