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核准设立瑞穗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这一举措不仅是外资券商在华布局的重要突破,更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以下从核心信息、行业影响及背后逻辑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核心信息:首家日资独资券商的关键特征作为国内第六家外资独资券商、首家日资独资券商,瑞穗证券(中国)的设立细节凸显差异化定位:基础资质:公司注册地为北京,注册资本23亿元,由日本瑞穗证券株式会社100%持股,出资形式为人民币或等值美元现金。瑞穗证券株式会社是日本五大综合性券商之一,隶属瑞穗金融集团,属于银行系券商,在国际债券承销与资产证券化领域具备深厚积累。业务范围:避开国内竞争激烈的经纪业务,聚焦证券承销、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限于资产证券化业务)三大领域。从监管反馈来看,公司初期可能以债券业务为突破口,重点开拓国内债券销售交易及股权承销,中期或逐步拓展跨境结构化产品。审批历程:自2023年11月递交申请,历经材料补正、监管问询(2024年9月)等流程,耗时近两年终获核准,成为2025年首家获批的外资独资券商。监管特别强调其需落实数据安全与投资者权益保护要求,加强信息跨境流动合规管理。 二、行业影响:外资券商阵营扩容的连锁反应瑞穗证券(中国)的加入,将从竞争格局、业务创新、市场信心三方面重塑行业生态:竞争维度:外资独资券商阵营正式扩容至6家(此前包括摩根大通、高盛、瑞银等),另有城堡证券、花旗证券等处于申请阶段。与早期外资券商聚焦投行不同,新晋机构多依托母集团优势展开错位竞争,例如渣打证券侧重固定收益业务,瑞穗则可能凭借日资背景深耕中日跨境投融资服务。市场活力:外资券商整体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行业16家外资参控股券商总资产达532.8亿元,净利润同比激增5.8倍。瑞穗的加入将进一步丰富跨境金融产品供给,尤其在日元计价债券、中日企业跨境并购承销等领域有望形成特色服务。政策信号:此次核准是中国落实金融开放承诺的具体体现。自2020年取消券商外资股比限制后,外资独资券商审批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有3家日资券商(瑞穗、野村东方、大和)在华布局,反映出监管层对多元化市场主体的支持态度。 三、深层逻辑:开放与安全的平衡术瑞穗证券(中国)的获批,本质是中国资本市场在“高水平开放”与“风险防控”间寻求平衡的缩影:开放逻辑:当前外资券商在华业务仍集中于细分领域,尚未对本土券商形成全面冲击。通过引入具备国际经验的外资机构,可推动国内券商在风险管理、跨境服务能力上对标国际,同时吸引更多海外长期资金入市。监管底线:从业务范围限制(规避经纪业务红海)到数据安全要求,监管层通过“负面清单+过程监管”模式,既给予外资机构展业空间,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例如,要求瑞穗补充说明业务规划细节,正是为了确保其发展与国内市场需求匹配。中日金融合作:作为首家日资独资券商,瑞穗的落地可能成为中日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新纽带。随着RCEP框架下双边投资便利化推进,其有望承接更多中日企业跨境发债、资产证券化需求,助力人民币在区域金融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6个月内,瑞穗证券(中国)需完成工商登记并正式展业。其后续业务布局,尤其是在债券承销与资产证券化领域的表现,将为其他外资券商提供参考样本,也将进一步检验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与监管的协同效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