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机接口展位引爆科技展会:医疗器械企业的技术突围与全球竞合2025年9月的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上的脑机接口展区前排起了罕见的长队。程天科技的脑机接口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前,一位高位截瘫患者通过意念控制机械骨骼完成了简单的行走动作,引发全场掌声;BrainCo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现场弹奏钢琴曲,其0.1秒的信号响应速度让观众惊叹不已。这一幕生动展现了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的突破,更折射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这一前沿领域的竞争力跃升。## 展会热度背后的产业爆发:数据与现象脑机接口展位的超高人气并非偶然,而是产业进入爆发期的直观体现。2025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2.1亿美元,其中医疗健康领域占比超过60%,成为驱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中国市场虽然目前仅占全球份额的不足十分之一,但增速迅猛,2024年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已达26.3亿元,占国内脑机接口总市场的82%,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技术路线的商业化差异在展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非侵入式技术由于操作简便、风险较低,已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占据了全球脑机接口市场60%以上的份额。展会上,除了程天科技的外骨骼机器人,博睿康的256导无线脑电采集系统、爱朋医疗的脑机镇痛设备等非侵入式产品均成为焦点。相比之下,侵入式技术虽然仍处于临床验证阶段,但关注度丝毫不减。复旦大学研发的"三合一"颅骨植入设备在展会上公布了最新临床数据:通过32通道柔性电极植入,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恢复腿部运动,准确率达92.7%,这一突破让观众驻足良久。资本的狂热追捧进一步推高了行业热度。2025年上半年,全球脑机接口领域投融资数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中国企业表现尤为抢眼。阶梯医疗完成3.5亿元B轮融资,成为国内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最大单笔融资;博睿康、慧创医疗等企业也相继完成数亿元级融资。展会现场,多家投资机构的分析师穿梭于各个脑机接口展位,一位资深投资人表示:"现在不看脑机接口项目,就像20年前错过互联网,我们最关注那些能形成科研-临床-产业链闭环的企业。"## 技术突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竞争力提升,建立在全产业链技术突破的基础之上。在核心部件领域,康拓医疗的神经外科植入材料市占率超过30%,其研发的柔性电极材料解决了长期植入的生物相容性难题;高德红外子公司研发的植入式芯片突破国际封锁,将信号采集精度提升至微伏级。这些突破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医疗级应用的临床转化成为中国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三博脑科作为国内神经外科龙头,年开展脑机接口相关手术超200例,积累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中文语言解码临床数据库;创新医疗参股的杭州博脑医疗,在抑郁症闭环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非侵入式脑电调控设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则展示了全球领先的6万5千通道双向微针阵列,该系统通过MEMS电极与CMOS电路的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神经信号的高精度采集与处理,申请国内外专利达237件。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中国企业呈现出"双轨并行"的战略布局。一方面,BrainCo强脑科技等企业在非侵入式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其智能仿生腿采用实时数据采集与算法驱动液压系统,让用户能够像控制原生肢体一样自然行走,该产品已在全球10多个国家实现临床应用;另一方面,脑虎科技等企业在侵入式技术上奋力追赶,其基于256导高通量柔性电极的"北脑一号"系统,实现了71%的汉语实时解码准确率,单字时延控制在100毫秒以内,拉近了与Neuralink等国际巨头的差距。## 全球竞合格局:中国力量的崛起与挑战全球脑机接口市场尚未形成垄断格局,前五大厂商仅占据45%的市场份额,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当前市场呈现"北美主导、中欧追赶"的竞争态势,北美地区凭借技术先发优势占据60%的全球市场份额,而中国企业通过在非侵入式医疗应用领域的深耕,已在全球市场获得一席之地。BrainCo强脑科技成为全球第二个融资超3亿美元的脑机接口企业,其产品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越多家国际同行。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差异依然明显。在上游核心部件领域,中国企业数量仅占全球的8%,高端芯片仍以进口为主,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在中游设备制造环节,中国企业数量占全球37%,成为产业链中企业数量最多的环节,展现出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这种"中游强、上游弱"的产业结构,促使中国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突破。例如,天津大学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芯片开发的双环路协同演进系统,实现了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互适应学习,为脑机融合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特征日益凸显。中国企业一方面积极与国际巨头合作,如InteraXon与盈趣科技合作开发头戴式脑电波监测产品;另一方面在核心技术领域加大自主研发,避免受制于人。景昱医疗的双靶点深部电刺激系统获得FDA突破性认证,标志着中国脑机接口设备开始进入国际高端医疗市场。但同时也要看到,侵入式技术的长期稳定性、非侵入式技术的解码精度等难题仍未完全解决,排异反应、数据隐私等伦理安全问题也亟待行业共同应对。##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脑机接口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与资本的强力支撑。2025年,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打造2-3个产业集聚区。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上海计划2027年前引育5家核心企业,并探索医保支付路径;北京则在中关村建设脑机接口产业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临床的全流程支持。这些政策红利极大地激发了医疗器械企业的创新活力。资本市场的热捧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充足动能。2025年以来,中国脑机接口领域融资呈现"金额大、频次高、覆盖广"的特点。阶梯医疗3.5亿元的B轮融资创下国内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纪录,资金将用于建设医疗级MEMS生产基地;慧创医疗的C轮融资则聚焦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的临床转化。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开始向具备核心技术和临床数据的企业集中,形成科研-临床-产业链闭环的企业更受青睐,这种趋势将加速行业洗牌,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临床转化体系的完善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2025年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发布的十大创新成果中,多项技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博睿康的NEO系统完成全国第三例临床试验,计划2025年开展30-50例长期试验;脑虎科技联合华山医院开展的汉语解码临床试验,已实现术后7天71%的准确率。随着临床数据的积累和医保支付路径的逐步打通,脑机接口设备将从展会走向医院,真正惠及广大患者。从展会的人气爆棚到产业的蓬勃发展,脑机接口技术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国医疗器械企业通过在医疗应用领域的精准布局、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已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重要一极。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不断加码、资本投入的持续增加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入推进,中国有望在脑机接口这一前沿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为全球脑科学研究和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