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学生课后“三点半难题”需要学校、社会、家长等各方协同努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学校方面 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不应仅仅是作业辅导,还应充分利用校内师资和场地优势,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上海宝山区的学校分时段安排作业指导和特色课程,黑龙江哈尔滨花园小学开设了100余个门类的特色“种子”课程,涵盖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方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延长课后服务时间: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与家长下班时间相衔接,解决家长接送难题。社会方面 引入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如青少年文化宫、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丰富的课后活动资源。社区也可联动这些机构以及符合条件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引入专业力量,开设寓教于乐的活动项目。 加强社区托管服务:社区可以设立托管点,为学生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例如,成都市青羊区的“社区少年宫”公益托管模式,由街道、社区、学校及家长代表组成的管委会公开选出第三方培训机构进校提供课后服务。同时,政府应给予社区托管点稳定的经费保障和专业师资支持。政府方面 提供经费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课后服务的投入,如济南市按照每班每年900至1000元,每生每年300至320元标准核拨经费,杭州市滨江区则由财政全额承担课后服务费用,为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完善政策保障: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规范课后服务的开展,如青云谱区率先下发《关于做好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兴趣类课后服务课程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课后服务的内容、师资、经费等方面进行规范和保障。家长方面 积极参与家校沟通:家长应主动了解学校和社区提供的课后服务项目,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并及时向学校和社区反馈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组建家庭互助小组:在邻里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家长可以组建互助小组,轮流照看孩子,组织学习或活动,缓解家长的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