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2025年8月21日至25日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5天累计吸引48.9万人次观展,创历届之最。这场文化盛宴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主题,通过科技赋能、非遗活化、国际交流等多重突破,成为山西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规模与数据:全方位刷新纪录本届文博会展览面积达7万平方米,较上届翻倍,吸引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地区及36个国家的2000余家企业参展,国际"朋友圈"进一步扩大。除观展人次外,展会推出228个招商项目,总金额820亿元,现场交易及线上销售总额突破2.8亿元,达成合作意向66.1亿元,形成"以展促产、以展促融"的良好格局。值得关注的是,15个分会场同步举办547场活动,形成"主会场+分会场"的全域联动效应,让文化体验覆盖全省。 二、科技赋能:重构文化体验场景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最大亮点。在7万平方米展区中,科技体验区成为现象级打卡地:宇树科技的仿生人形机器人上演拳击赛,EX ROBOT展区的AI机器人即兴创作七言诗,引发观众阵阵惊叹。省文物局展区首创"文物流体DIY摆件",观众可通过数字化色彩模拟亲手创作文物衍生品;AR浮雕墙扫描后,云冈石窟飞天、晋城星宿神像等文物"破壁而出",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诠释。山西影视集团打造的沉浸式虚拟拍摄影棚,更让观众在几分钟内"穿越"山西古建,生成专属短视频。 三、非遗活化: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型非遗展示突破静态陈列模式,转向场景化叙事与生活化表达。晋中市展区以传统琉璃工艺复刻大英博物馆流失文物,阳泉市展区现场演示平定砂器、黑釉刻花等国家级非遗技艺,忻州展区的红土手绘唐卡实现长城土与唐卡艺术的跨界融合。文创产品则呈现"科技+时尚"的创新路径:大同"佛小伴"系列萌宠衍生品供不应求,晋城"二十八星宿"文化融入丝巾、雨伞等日用品,长治堆锦作品《猫趣图》以萌宠题材斩获国家级金奖。特别设立的"文创山西"主题展区,集中展示红色文创、时尚潮玩等500余件精品,推动形成文创产业生态圈。 四、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交流新平台本届文博会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36个国家的参展商带来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文化贸易馆内,法国香水、俄罗斯套娃等与山西老陈醋、平遥推光漆器同台竞艳,促进跨文化对话。值得关注的是,山西文化地标通过《中国日报》"发现山西"特刊走向63个国家和地区,《开箱中国:在山西,抬眼看见千年》微视频以斗拱为线索串联古建筑,引发海外网友"穿越感拉满"的惊叹。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为山西文化出海探索新路径。 五、服务升级: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主办方通过细节优化提升观展舒适度:开通5条免费公交专线,设置6个停车场和数千个休息座椅;N1-N7馆分布"非遗美味街区""清凉一夏专区"等美食区,提供山西炒凉粉、武汉热干面等特色小吃;法律咨询、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覆盖全场馆。票价设计兼顾普惠性与管理需求,39.9元全价票与19.9元早鸟票并行,1.5米以下儿童及特殊群体免票,吸引家庭观众占比超40%。 六、产业效应:文化经济双轮驱动展会不仅是文化展示窗口,更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推出的《繁花似锦》系列餐具,融合青铜器纹饰与现代设计,成为现场爆款;山西博物院的鸮卣毛绒公仔、平遥古城饰品等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年轻化表达。值得关注的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打造的"图书会客厅",将傅山书法与书墙结合,营造出"在历史中阅读"的独特氛围,推动文化消费从物质向精神层面升级。这场持续5天的文化狂欢,既是山西深厚文脉的当代呈现,更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如《中国日报》特刊所述,山西正以文博会为支点,撬动文化遗产活化、科技融合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杠杆,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澎湃动能。随着《促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落地,山西正逐步构建"会展+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文化"软实力"真正转化为经济"硬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