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造车新势力销量格局出现显著变化,头部阵营重新洗牌,核心品牌表现呈现两极分化。以下是基于最新数据的深度解析: 一、销量排名重构:零跑登顶,理想跌出前三1. 零跑首破5万,性价比策略奏效 零跑汽车以50,129辆的交付量首次突破月销5万台大关,同比增长126%,稳居新势力榜首。其核心动力来自两款车型: B01:7月24日上市的8.98万元起售车型,72小时锁单超1万台,以“10万级标配激光雷达”的配置颠覆市场认知。 C10/C11:主力车型C10凭借“半价理想”定位(12.98万元起)贡献超3万辆,C11焕新版以14.98万元起售价持续热销。 此外,零跑上半年出口量达2.04万辆,居新势力第一,海外市场(如德国)的突破进一步支撑销量。2. 鸿蒙智行(问界)量价齐飞,高端市场稳固 鸿蒙智行全系交付47,752辆,其中问界系列占85%(40,753辆),成交均价39万元,稳居豪华品牌第一。问界M8/M9在40万-50万元区间销量超奔驰GLC、宝马X5等燃油竞品总和,展现华为技术赋能的高端竞争力。尊界S800上市50天大定破8,000台,为后续增长埋下伏笔。3. 小鹏创历史新高,智能化成核心驱动力 小鹏7月交付36,717辆,同比激增229%,其中MONA M03单月交付超1.5万辆,连续11个月破万。新上市的G7车型搭载2,250TOPS算力的L3级智驾系统,上市9分钟订单破万,推动品牌高端化。小鹏的智能化技术(如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成为差异化优势,支撑销量持续增长。4. 理想遭遇转型阵痛,增程市场增速放缓 理想7月交付30,731辆,同比下滑39.7%,连续两个月低于4万台,首次跌出新势力前三。核心原因包括: 技术路线承压:增程市场增速骤降至3.5%,而纯电市场增长53%,理想首款纯电Mega因争议销量低迷,i8(32.18万元起)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竞争加剧:问界M9等竞品抢夺家庭用户市场,L系列销量同比下滑超30%。5. 小米首破3万,产能瓶颈待解 小米7月交付超3万台,同比增长显著,主力车型YU7上市18小时订单破24万,但产能不足导致交付周期长达15个月。亦庄二期工厂预计年内投产,年产能提升至35万辆,若产能释放顺利,下半年有望冲击更高目标。 二、市场深层变化:技术路线与政策导向重塑竞争1. 纯电与增程市场分化 7月纯电零售同比增长24.5%,增程同比下降11.4%,新势力纯电销量占比从去年的43%升至64%。零跑、小鹏的纯电车型(如B01、G7)成为增长主力,而理想、问界的增程车型面临需求萎缩压力。2. 政策转向技术驱动 7月10日实施的新版补贴政策取消以旧换新门槛,转向对L3级智驾(补贴1.5-3万元)和全固态电池(补贴1-2万元)的专项支持。零跑B01、小鹏G7等车型因符合技术标准受益,而理想增程车型未直接享受补贴,加剧市场分化。3. 供应链与产能博弈 零跑:通过Stellantis集团全球渠道快速出海,国内门店达951家,供应链稳定性支撑销量爬坡。 小米:因电池和芯片依赖外部供应商(如宁德时代),产能受限,退单率攀升至45%。 小鹏:缩短供应商账期至60天,现金流压力加大,但未影响7月交付节奏。 三、未来趋势:技术下沉与全球化成关键1. 技术普惠化加速 零跑B01、小鹏G7等车型将高端配置(激光雷达、L3智驾)下探至10万-20万元市场,倒逼传统车企跟进。政策要求车企将技术红利传导至消费端,预计2025年底符合新补贴标准的车型占比将达75%。2. 全球化竞争加剧 零跑、比亚迪等品牌在欧洲、东南亚市场快速扩张,零跑上半年出口量居新势力第一,比亚迪泰国工厂抢占当地40%新能源份额。理想、蔚来等品牌若不能突破海外渠道瓶颈,可能错失增长机遇。3. 盈利与规模平衡挑战 零跑、小鹏通过销量增长改善毛利率,但小米、鸿蒙智行仍面临高研发投入与盈利压力。资本市场对新势力的估值逻辑从“销量优先”转向“技术+盈利”双维度,理想、蔚来股价波动反映市场对转型不确定性的担忧。 总结7月销量洗牌标志着新势力竞争进入新阶段:零跑以极致性价比和全球化布局登顶,小鹏靠智能化技术突围,而理想、蔚来需在纯电转型与高端市场坚守中寻找平衡。未来,技术路线选择、产能释放效率、全球化能力将成为决定胜负的核心要素。随着下半年新车密集上市(如鸿蒙智行5款新车、小鹏X9),市场格局或进一步演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