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音乐无国界:苗族飞歌与西方歌剧唱响西江千户苗寨”的相关内容: 背景与活动缘起- 2025年7月13日,作为“山海无界乐传全球”中欧艺术交流活动的一部分,来自欧洲的音乐家们踏上了贵州雷山西江千户苗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师生代表团也参与其中,一场欧洲旋律与苗岭笙歌的对话在此展开。 交流活动内容乐器展示与体验:贵州省级芦笙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杨正平以“19管芦笙”为例向欧洲音乐人展示吹奏技巧,并解释了芦笙乐舞结合的特点。县级木叶吹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玉松用普通树叶吹奏出《青藏高原》旋律,引得欧洲音乐人纷纷尝试。音乐合奏与合唱:英国籍打击乐手Bogdan Skrypka与贵州民间艺人莫世海用苗族木鼓合奏《we will rock you》。英国男高音Tom Lidgley现场演唱歌剧,还与凯里学院声乐教师潘小燕跟唱苗族飞歌,让苗族飞歌与西方歌剧在苗岭之间交织回响。 苗族飞歌与西方歌剧的特点对比苗族飞歌 音调与音色:起腔以真声为核心音调,明快动听;正腔运用假声,音调高昂,音色丰满响亮,气势雄浑,声振林谷。 节奏与旋律:节奏舒缓自由,旋律起伏性大,长音处尽量使气息延长,句间可任意休止,句内用滑音连续级进,句尾收腔使用甩音。 内容与形式:以邀约亲朋、赞美对方、抒发胸臆为主要内容,多采用陶冶情怀的五言诗句,主题鲜明,形式简短,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西方歌剧 音调与音色:根据不同的声部和角色,有高音、中音、低音等多种音色,音域宽广,注重声音的表现力和穿透力,通过美声唱法来展现,追求声音的圆润、饱满、华丽。 节奏与旋律:节奏较为复杂多样,旋律丰富多变,通常有严谨的曲式结构和和声体系,根据剧情和情感的发展而变化。 内容与形式:以戏剧故事为基础,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形式来讲述故事、塑造角色。 活动意义文化交流层面:促进了中欧文化的相互了解和欣赏,让欧洲音乐人深入体验苗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苗族艺人接触到西方歌剧等音乐形式,打破了文化隔阂,实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交流与对话。音乐创作层面:为双方的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元素。欧洲音乐人从苗族乐器和音乐中获得启发,苗族艺人也可以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和表演手法,有助于创新民族音乐,推动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文化传承层面:对于苗族飞歌等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与西方歌剧等外来音乐的交流碰撞,让更多人关注到苗族飞歌,也为苗族飞歌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有助于激发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增进友谊层面:以音乐为媒,搭建起了中欧之间友谊的桥梁,增进了双方人民的感情,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体现了“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