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确推动保险资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长周期考核有效化解了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顾虑,使其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托底”主力军,具体分析如下:长周期考核化解长投顾虑的原理: 降低短期业绩波动焦虑:此前以年度考核为主的模式,使权益市场短期波动直接冲击保险公司当期业绩,导致险资“长钱短投”现象突出。如今将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长周期考核权重达70%,这能有效熨平短期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让险资可根据市场中长期趋势进行价值投资,降低短周期考核带来的投资风险。 契合险资资金属性:商业保险资金来源稳定、偿付周期长,是典型的长钱。长周期考核为其提供了相匹配的考核“指挥棒”,使其能摆脱短期考核束缚,按照市场周期进行投资,实现资产负债的久期匹配,更有利于发挥其长期资金的优势。险资成为“托底”主力军的表现及原因: 举牌行为频繁:在险资入市的大背景下,自去年以来险资接近40次的举牌,被举牌的多是银行股等具有高股息特征的标的。这既是响应监管号召,也是应对低利率环境以及利差损风险的市场理性选择,体现了险资在资本市场中的活跃参与,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 资金规模优势: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4.93万亿元,规模庞大。且当前人身险、财产险公司的股票投资占比相较监管上限仍有较大空间,随着长周期考核推动其加大权益投资,将为资本市场带来大量长期资金,增强市场稳定性。 政策支持引导: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型险企每年新增保费的30%要投向A股。此次财政部的通知更是从考核机制层面进一步落实,为险资入市提供了政策保障,促使险资更积极地发挥“托底”作用。 投资策略适配:在长周期考核下,险资权益投资更偏好以FVOCI方式持有的高股息资产,如银行股等,同时也会延续和强化“哑铃形”配置,加大对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成长型企业的投资。这种投资策略既注重稳定收益,又关注长期增长潜力,能在稳定资本市场的同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进一步巩固了其“托底”主力军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