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3 2035年)》具有深远意义。
总体目标
到2027年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包括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等多项目标,这有助于在短期内聚焦关键领域,集中力量提升教育发展的关键指标,为后续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5年
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明确。从普及程度上看,要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更高等目标。这意味着各个教育阶段都将得到全面的发展提升,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在教育公平方面,提出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等目标。这有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保障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受教育权益。
在教育质量方面,要整体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这将促使教育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提高教育对创新驱动发展、社会治理等的支撑作用。
主要任务和措施
基础教育巩固提高
学前教育
强调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这有助于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让更多幼儿能够享受到有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聚焦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通过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如师资配备、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差距,提高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
强调适宜融合发展。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为特殊儿童提供更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
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推动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和科研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高校将在前沿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鼓励高校建立更多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加快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这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例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学科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对传统学科进行升级改造,使其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如传统工科专业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发展,提高传统学科的活力和竞争力。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例如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我国留学,同时鼓励国内学生出国留学交流,增进不同国家文化教育之间的相互了解。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国际教育规则制定、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办学体制
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基地等,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多种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推行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等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教育数字化转型
建设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
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教育平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汇集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案例等,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海量资源。
提升学校的数字化硬件水平,包括高速网络接入、智能教室建设等,为开展数字化教学提供硬件保障。
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等。
加强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育评价改革
改进结果评价
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试招生制度。例如在中高考改革方面,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还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品德表现、社会实践、艺术素养等方面。
强化过程评价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索增值评价
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幅度。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通过增值评价能够更加公平地衡量学生的发展成果,激励学校和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于那些起点较低但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建立师德监督和奖惩机制等措施,确保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针对不同教龄、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如针对新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培训,针对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等。
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3 2035年)》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将全面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
|